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台州频道  >  台州新闻
企业生产习惯的“三变” ——温岭“习惯大变革”系列报道之二
2017年04月18日 来源: 浙江在线 通讯员 周旻澍 吴敏力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4月18日讯(浙江在线通讯员 周旻澍 吴敏力)站在温岭市新河镇雅雀村文化礼堂门口,可以看到不远处8幢崭新的建筑物,那是刚刚竣工的雅雀小微园区一期厂房。

  在整治之前,雅雀村是废旧塑料回收和拆解业的“重灾区”,村里三分之一耕地被各类违建厂房占用。

  “三改一拆”后,村庄面貌一新,通过调整村庄规划、农村土地整治、规并零散用地,占地127.1亩的小微园区将成为一个新“地标”,并带来全新的生产模式。

  在年初的三级干部大会上,温岭提出,重塑环境新面貌是建设新温岭必须破解的难题。这是因为,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环境就是抓转型、抓环境就是抓民生。

  “今天的温岭和20年前的温岭不一样,家家点火、村村冒烟的‘低散乱’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温岭市委书记徐仁标告诉记者。生态环境质量是一个地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透视镜”,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人口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环境质量。环境综合整治与产业转型发展密切相关。

  “坐在垃圾堆上数钞票的事,决不能再干。”“习惯大变革”的“第二把火”,炼的正是企业生产习惯。

  “蜕变”——让企业与环境共生

  离家4年的赵明感觉自己回了趟“假”家。

  记忆中街道的广告牌、摊位、鞋业垃圾不见了,隐藏在居民门前屋后,密密匝匝的小作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环境整治的小微产业园区。

  这里是温岭市鞋业主要产业基地之一城北街道。最高峰时,这里的鞋业企业超过2500家。如今,已有1000多家“低、散、危”鞋企被淘汰出局。

  改变的源头是环境综合整治。去年一年,温岭市拆违535万平方米,位居全省前列。“以治危拆违攻坚战为抓手,借势借力淘汰‘低、散、危’落后产能,从根子上解决生产与生活、生态不协调的问题。”温岭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宗明表示。

  做“减法”的同时,温岭市试图通过差别化资源配置的手段,推动企业生产方式改变。1月份,当地一家锻件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申请被否决,温岭市经信局行政审批窗口给出的答复是“该企业属高能耗产业,污染较大,不予批准”。

  “在推行企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同时,我们还建立起一套工业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温岭市经信局局长徐寅指着一份文件告诉记者。该市将所有规模以上企业及占地面积在3亩以上的规下工业企业,依照亩均税收、亩均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等指标权重划分为4类,A类鼓励发展、B类保持现状、C类转型发展、D类逐步淘汰。

  多管齐下,企业生产习惯发生了变化。“企业生产理应与环境共生。”浙江金鸿食品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忠方称。这家位于东部产业集聚区的企业,两幢厂房均安装了雨水生态化利用系统,每年可收集和利用雨水近一万吨。在东部,很多入园企业主动要求安装雨水生态利用系统。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

  停留在“低、小、散、危”,满足于小打小闹,管理粗放、污染环境、“三合一”经营……所有这些,都需要在政府强力推动下,通过企业积极培育新动能,切实加以改变。

  这些生产习惯的变革,实际上就是企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路径,也是环境综合整治的内在要求。“恶性竞争少了,产业的发展更加良性。”温岭市福德隆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朱福德说,眼下,越来越多的鞋业企业开始打起“质量牌”,走上品牌建设之路。

  “聚变”——做“小区”里的文明企业

  环境综合整治与产业转型发展密切相关。温岭在推动企业生产习惯大变革上,坚定不移地打出了有效的组合拳。徐仁标在年初有企业家代表参加的三级干部大会提出,要实施工业企业入园发展行动、工业企业绩效评价管理行动、传统块状产业整治提升行动;并强调企业家要有安全责任、发展责任和社会责任。

  位于县道公路温大线一侧的温峤镇上街区块,是该市较早通过整治,实现“园区化”的拆后利用项目之一。“整治前,到处都是违建厂房和小作坊。”温峤镇工业副镇长陆江波介绍。当年,上街区块共有企业105家,年产值不到7000万元。

  如今,一座“工量刃具特色园区”取而代之,仅一期入驻的8家企业,预计今年的产值就能超亿元。二期7幢厂房正在建设之中,三期、四期即将开工。

  眼下在温岭各地,共有51个类似的小微企业园。其中1个已全部建成投产,20个在建,今年将新开工10个,年度投资25亿元,供地1000亩。据介绍,温岭将实行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全市一盘棋,打破镇(街道)的行政区划限制,规划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设施配套、安全规范的高品质园区,出台政策,新增工业用地指标一律落到园区、新上工业项目一律落户园区、新批工业企业一律进入园区,园区外停批、停建新工业项目和企业。

  这好比让企业住进了“小区”。

  “入园”,意味着企业生产习惯的变化。“我们对入园企业的产业类别、投入产出、生产技术等条件均有明确要求。”温岭市东部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主任骆立方介绍,比如在生产技术方面,拟投资项目生产环节需符合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各类强制性指标要求,工艺废气废水必须建设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进行处理,不得设置燃煤锅炉。严禁设置电镀、铸造等高耗能、重污染生产环节。

  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环境势必会得到优化,区域经济“绿色发展、协调发展”才会落到实处。企业生产习惯变革,政府要做好“围墙外的事”,企业要做好“围墙内的事”,企业家是关键。

  通过小微企业的集聚发展,进一步延伸和优化产业链,变竞争关系为合作提升关系,为温岭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温岭市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松门镇,原先臭气熏天的9家鱼粉加工企业合而为一,入驻上马工业园区后,专门投入3000万元用于治污。污染问题解决了,这几家公司经整合重组为年产值过亿的“海博鱼粉”,从而也实现了水产加工行业的整体提升。

  “裂变”——科技提升企业内涵

  一周前,大溪镇的浙江新控泵业有限公司接到一份来自墨西哥的大单。订单的内容,是该公司新研发的一款复合泵。

  “产品已经取得了国际发明专利。”公司负责人陈荣国介绍。这款产品由中国计量大学与新控泵业联合研发,流体效率是传统水泵的3至4倍,运行时声音小,非常适合国际市场。“计划在4月份投放市场,眼下已经有不少国际客商来接洽了。”

  传统产业是几代温岭人的努力打拼形成的,对温岭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做好提升发展的文章。”“通过大规模推进产学研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温岭市科技局局长陈金法说。

  在企业生产习惯大变革中,温岭市针对企业创新发展,推出了“科技企业培育裂变”“科创平台扩张裂变”“创新成果集聚裂变”3个专项行动。新控公司的产品,就是“裂变”的成果之一。

  “裂变”行动中,温岭以主导产业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核心,高起点谋划建设高品质的科创平台。2015年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温岭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是承载企业“裂变”的平台之一。14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在这里设立“窗口”,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智慧服务。

  与此同时,温岭还竭力打造众创空间和科技孵化器,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形成创新资源集聚、创业创新与成果转化产业化共同推动的科技发展新格局。

  “裂变”行动为企业带来的是数十倍乃至百倍的效益。温州大学温岭研究院与当地一家企业联合,成功研发了一款面向物联网车间的自动装袋机。这款产品可适用于各类恶劣环境,产品研发经费30万元,预计年产值可达到4000万元以上。

  “通过发展创新型企业梯队,鼓励企业创建省级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推进企业创建或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研发机构,争取做优做精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新增一批企业研发机构,实现科技企业数量、质量、创新能力的裂变式发展。”温岭市相关负责人称。

原标题:

标签: 习惯 大变革 发展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责任编辑: 张丹萍
分享到: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