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巍巍天台山,浩浩始丰水,神山秀水,人杰地灵。自东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以来,这片神奇的大地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颂赞。唐朝李白有“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之叹;明朝徐霞客的《游天台山日记》成为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作。许多先贤或只身隐居,或举家定居,最后在天台选址开村,聚族发展,繁衍生息,绵延不绝。天台的许多姓氏家族就是这样形成的,山口卢氏也不例外。
卢氏在全国汉族姓氏人口中排名第42,家族文化源远流长。
传说,卢姓是神农氏第八代卢(榆罔)的嫡传裔支,发祥于“渭水”的鬼姓鸟支(胃),与白虎族通婚(秦岭的宝鸡南有太白山),擅长制作陶器,所以卢姓图腾是虎、鸟(胃)、皿三图腾的合一。
但卢氏最直接的起源是姜太公吕尚。姜太公以其宏才大略扶助周武王兴周灭商,分封于齐国。春秋时,姜太公第十一世孙高傒因拥立齐桓公有功,而得卢邑(卢城),又称卢国,在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归德镇。高傒的子孙为避齐国内乱而迁到涿郡范阳(今河北省唐县),聚族而居,并正式以“卢”为姓,以示不忘故国。从此,高傒为卢氏始祖,郡望为范阳,至今已历2300多年。
综观史册,历代卢氏人才济济,门第显赫。秦有博士卢敖,汉有燕王卢绾、中郎将卢植。在唐朝,卢氏出了八位宰相、二位状元,有“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和“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卢纶两位著名诗人。至后唐、后周时,来自陕西西安的卢文纪和卢姜两父子又先后为宰相。故卢氏有“青云家第”之称,名不虚传。
二
公元1018年,秋季的一天上午,秋山明艳,爽气明畅,从天台山西麓的台越古道走来一位衣冠简朴的60多岁老人。他坐在虎狼关岭头驿站休息。当他得知下了关岭就可抵达天台县,不禁喜笑颜开,浑身疲劳顿消。这位老人就是北宋翰林学士、文纪公之孙、姜公之子卢琏公(954年-1025年)。
虎狼关,位于台越交界,扼崇山峻岭之咽喉,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卢琏公越关岭,下古道,只见两边青山排闼,耳旁鹧鸪声声。到山下时,地势渐趋平坦,一条小溪在山谷中急流而下。再出一山口,前方豁然开朗,天台盆地伸展在金黄色的秋野中。“真是个好地方!”就在这一刻,卢琏公心境一亮,尘累涤除,决定在此定居。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白鹤镇上卢村,俗称山口上卢。据《天台卢氏宗谱》记载:“北宋天禧二年,翰林学士卢琏提督江南学政,为避朝贵,称疾辞职隐居天台山口,是为天台山口卢氏始祖。”
卢琏公到天台不久,就把夫人任氏和儿子卢昊接到了天台居住。从此,晴耕雨读,诗书传家,游览名胜,清白著世,日子悠然自得。去世后葬于松关岭脚路东,占地四亩二分、山八亩,周围五峰围合,有“五马共槽”之说,可谓风水宝地。昊公置地建造卢氏家庙,并招僧守墓,接待过往行人,这就是后来的接待寺,为古代越州进入台州的第一个寺庙。
乾坤飞转,世事缤纷,一千年过去了。据宗谱记载,琏公下第五世裔孙卢益迁余姚、卢寔迁东阳,第七世裔孙君宾迁嵊县,第九世裔孙卢恕迁宁海桑洲,卢恕之孙吉甫公又于明朝永乐年间,从桑洲迁回天台义里,是为在城派卢门头的卢氏始祖,后又陆续分迁到坦头西方洋、北山岩头厂以及磐安茶园辽等地。第十世裔孙卢原毛迁黄岩乌岩。
天台山口上卢本地卢氏,又从第十四祖开始分为五房,大房公宽、二房公泰、三房公厚均在上卢,四房公直迁居长塘卢是为长塘卢始祖,五房祖公崇迁居麻车是为麻车卢氏始祖。大房祖下面,清朝乾隆年间又有一支迁到北山的乌溪、天打岩,以及迁到本村的山口界、墨坑口,大房祖下面的上新屋派,还有一支远迁至安吉县报福镇景溪村等地;二房祖下面还有一支迁到隔壁的澄村。据统计,天台山口卢氏一脉,自琏公开始,已历四十二世,全省各地人口达五万之众(其中东阳卢宅就有二万人),真可谓绵绵瓜瓞,生生不息。
三
得益于良好的家风族风,天台山口卢氏一族,勤奋好学,奋力功名,官宦不绝,青史留芳。
二世祖昊公,北宋庆历进士,任陕西临兆知府。三世祖尧臣公任北宋汝宁府推官。四世祖世魁公北宋进士、南宋时为高宗执戟郎。五世祖恭正公,南宋礼部侍郎兼同知枢密院事,绍兴二年(1132年)封宪江王。五世祖益公,北宋徽宗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即宰相)。七世祖君宰公,南宋进士,任湖广德安知府。八世祖霞谷公,南宋时赐进士出身,庆元三年(1197年)仕东京大理寺左评事。第十二祖均理公,明朝开国进士,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任天台县训导,后仕监察御史。
自第十四世起,在城派卢氏祖孙父子登科,珠联玉累,甲第振声。第十四祖南山公(卢岩),登正统丁卯(1447年)举人,任永宁邑教谕,荐推给事中。其子卢荣登成化庚子举人,任直隶徐州沛县教谕,敕封承德郎、工部主事。卢荣之子卢浚,又中进士,钦点工部主事,升刑部员外郎,再外放主政一方,历任黄州、邵武、南安三郡太守,著有《渺粟稿》《卢黄州诗集》,是明史有记载的天台六位儒宦之一。卢浚之子卢大章,封福建按察司。卢浚之孙卢诗,候选司训,生有多子了得。长子季鸢,封奉政大夫;三子季鲸,万历间贡元,授嵊县教谕;四子季鹏,万历间贡元,任高安知县。第二十世祖考生公,岁进士候选司训,迁居西方洋。到了清朝,天台卢氏族人为邑痒生、国学生的不计其数。
天台山口卢氏迁往外地者,当为东阳雅溪的一支最为显著,即“东阳卢宅”卢氏。“北有故宫、南有卢宅”,这是对卢宅的高度赞美。卢宅是中国明清时期规模最为宏大的民居建筑,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占地达500多亩。
东阳卢宅始祖寔公,初为北宋吴县主簿,官至审刑院判,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自天台山口上卢迁居东阳巧溪,其下第四世孙员甫,再迁东阳雅溪,之后人丁兴旺、功名卓著。自明朝永乐辛丑(1421年)卢睿登进士以来,出了进士8人、举人29人(其中解元2人)、制贡119人,荐举恩涉足仕林150余人。
四
树有根,人有源;国有史,族有谱。
一个家族的归依和维系大事:一是修谱,二是建祠。天台山口卢氏宗谱,始创于第十六世祖黄州公卢浚,立下纲目体例和祖训家训,其后历次修谱,均遵遗规。中间历经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宣统、民国(1941年)、1998年共八度修谱,同时,还重修了始祖琏公坟墓。族谱为卢氏后代子孙寻根问祖、知来源、明世系、辨昭穆、倡孝悌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天台山口卢氏族人历来重孝重祭,可谓代代相习。黄州公立下的家训第一条就是“重祭祀”。
根据宗谱记载,天台卢氏宗祠,最早为黄州公所建。黄州公中进士的第二年,他在县城西郊义里祖屋之东,亲自择地选材建造,于弘治戊申年(1488年)冬建成卢氏宗祠。后倾圯。公元1694年,庭柏公在自家房屋左面进行重建。而山口上卢卢氏宗祠始建于清雍正甲寅年(1734年)。清乾隆丁丑年(1757年)重肇瑞基,自村西改迁至村南,坐西朝东而立,戏台、正厅、两厢齐全,春秋二祭不断。清嘉庆丙子年(1816年)冬,族人又将祠堂正厅即永思堂升高二尺许。此后二百年来,世事变迁,风雨剥蚀,宗祠破败,渐成危房。
2010年,族人倡议重修永思堂。乡亲振奋,纷纷解囊,众人齐心,出工助力,终于2012年春建成。今日之永思堂,彩栋雕梁,高大轩朗,迎始祖琏公坐像于内,神灵安妥;重兴祭祀缅怀祖德之风,孝思永具。2018年2月4日,立春吉旦,阳光灿烂,在锣鼓和鞭炮声中,上卢村牌坊正式落成开坊,金耀基、洪显周先生题写对联。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今日之卢氏族人,人才辈出,为国家、社会以及自己的家园辛勤地贡献着、劳动着。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