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邮政储蓄邮政储蓄台州支行农业银行台州支行
新闻热线:0576-88106106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台州频道  >  新闻  >  民生
黄沙狮子武舞一体,临海词调雅俗共赏,还有那车灯戏,你大概见都没见过 |一头黄沙狮子的临海文化现象
2017年05月26日 来源: 浙江在线   
【摘要】临海,人文隽秀,素有“小邹鲁”的美誉。千年古城的灿烂文化,给城市以格调,给生活以优雅,也孕育了多姿多彩的传统艺术。既有阳春白雪,如曲调优雅的临海词调、出神入化的临海剪纸;又有下里巴人,如武舞一体的黄沙狮子、高亢粗犷的大石车灯戏等;这些都是临海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临海人文化自信的基础。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5月2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赵静)有人说,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

  从气度巍然的台州府城墙到民俗博物馆里风格各异的婚床,从紫阳街上古朴典雅的百年老店到灵湖非遗传承中心的各项非遗,人们在与文物的对话中感受文化,在与大师绝艺的碰撞中感受匠心。

  临海,人文隽秀,素有“小邹鲁”的美誉。千年古城的灿烂文化,给城市以格调,给生活以优雅,也孕育了多姿多彩的传统艺术。既有阳春白雪,如曲调优雅的临海词调、出神入化的临海剪纸;又有下里巴人,如武舞一体的黄沙狮子、高亢粗犷的大石车灯戏等;这些都是临海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临海人文化自信的基础。

  既脚踏黄土,又仰望星空,源自北宋武舞一体的黄沙狮子,为何经久不衰——

  在这里,文化也是一种精神传承

  时代的大浪潮下,“俗”与“雅”的藩篱被打破,草根艺术也登上了大雅之堂。临海故事吸足天地精华,纳够百姓智慧,从大俗走向大雅,又从大雅回归大俗,既脚踏黄土,又仰望星空。

  当国家级非遗黄沙狮子的第六代传人、68岁的王曰友翻滚跳跃地上耍,跃上六层叠着的桌子时,在座的嘉宾们无不肃然起立,台下掌声经久不息。

  这是今年2月2日央视《非常传奇》中播出的一幕。

  黄沙狮子,源自北宋杨显枪,主要流传于白水洋古黄沙一带。当地民风崇尚习武,舞狮风俗由来已久。黄沙狮子最大特点是把民间精湛武艺与传统舞狮表演巧妙地结合起来,不但能在地上翻滚嬉戏,又能在高台上凌空表演,穿梭往来,尽显绝技,令人心悬。最高能上九层叠着的桌子,现在的表演多为五层、六层。1952年黄沙狮子参加省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大会,获得一等奖锦旗,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拍下了许多精彩宝贵的镜头。

  “师傅刚才一直在说要九层,还说了一句,还可以有13层。我觉得师傅说的话里,有能让人泪流满面的力量。”中国当代知名文化学者于丹在节目中盛赞,“他骨子里有一种坚守,守中国的祥瑞气。他举起狮头,让那个生龙活虎的沧桑的雄狮真正到顶上的时候,它的气象覆盖了全场。”

  她赞的是临海老艺人择一事做一生的坚守,叹的是那种一丝不苟、潜心于事的精神。

  在白水洋,从大年三十开始到二月初二这一段时间,黄沙狮子的艺人们要走村串乡地去表演,百姓们祈盼舞狮为他们赐吉祥,消灾降福,热热闹闹地度过节庆。王师傅从22岁开始学黄沙狮子表演,到现在已有40多个年头。兴盛时,上游一带舞狮队有20多支,现在只剩下三四支,在民间表演黄沙狮子的老艺人仅有寥寥10来人。

  庆幸的是,去年6月11日,黄沙狮子第七代主要传承人王建、王胜等四位师傅招收了19名弟子,举行了签约拜师仪式,国遗后继有人了。

  既有“才子词”,又有“赤脚鲜”,传承了千百年的临海词调、剪纸,为何历久弥新——

  在这里,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如果说江南古长城是看得见的地标和历史见证,国家级非遗临海词调则是古城民众心中的艺术符号和文化记忆。

  一声清音嗓子亮起,笙弦琴箫齐鸣,庭院、堂前俨然成了戏院。81岁的陈大牛是临海词调的传承人,虽然年事已高,满头银发,但往舞台上一站,却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他在紫阳街的戏台上的身影是无数临海人心中的时光印记。

  临海词调至今有五百年历史,发端于南宋时期的海盐腔,鼎盛于清朝,是一种坐唱民间曲艺形式,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临海词调轻松悠闲的演唱形式,清丽优雅的唱腔颇受当地百姓的喜爱,渐渐衍生为雅俗两派:一为“长衫派”,由出身清高的文人雅士、优闲子弟组成,故有“才子词调”的雅称;一派为“短打派”,由出身清贫的底层劳动者组成,俗称“赤脚鲜”。早先,演唱者均为男子,1934年临海词调开始允许女子登台表演,有了女子演唱临海词调和传人的存在。

  艺人们常于风清月白之夜,集结自娱演唱。每逢佳节,也受邀为富贵人家贺喜祝寿助兴,唱后不取分文,但须盛宴招待,以示其身份之高雅。此番风俗,成为当时士人解闷取乐又不失为儒雅的生活方式。

  “它的传统曲牌有30多种,表演时的道白均为临海方言文字话,是临海独特的人文景观。”回浦小学退休的原副校长成公方说。

  走进位于紫阳街上的“张秀娟剪纸艺术馆”,琳琅满目的剪纸作品扑面而来:饰以蓝印花布图案的中国儒家经典名句,笔力遒劲的古典诗词篇章,还有2.9米长的剪纸书法《沁园春·雪》,刀工剪刻中透着书法韵味……

  藏着大学问的“技术活”剪纸,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了,到张秀娟已有10多代了。元朝末年,临海出了个传说能在袖中剪纸的大师,他叫张芝敬。据家谱记载,便是“张家剪纸”的祖先。“张家剪纸”2005年被台州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临海剪纸”,2007年列入省级非遗名录。

  上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剪纸渐渐离开了生活。

  张秀娟从小看着奶奶剪纸长大,后来成了一名中学教师。她意识到,剪纸是传统文化的根,应该继承发扬光大,于是,从1996年开始,她把“张家剪纸”的艺术作为乡土教材带入中学劳技教学,到2007年度学生在市剪纸现场剪纸比赛获一等奖,累计有65人。她因此受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特别表彰,是台州市开设劳技课程18年中,获得中央教科所颁发的全国劳技优秀教师称号的唯一一人。

  “剪纸源于生活,只有真正回归生活,才有生命力。”张秀娟博采众长,吸收了书法、版画、国画、蓝印花布等艺术营养,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大赛中屡获大奖,让古老的民间剪纸重焕青春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用丝绸代替纸张剪纸是张秀娟的“独门绝技”,该工艺已获得国家专利,解决了剪纸收藏的难题。

  既脱胎民间,又栖息民间,堪称戏曲之奇葩的大石车灯戏,为何活力无限——

  在这里,文化就是一种幸福寄托

  在临海大石山区,每逢春节、元宵,车灯班串村走户,送嘉贴、登门表演,以示庆贺,一百多年来经久不衰。

  一阵锣鼓声中,骑马的关云长居中而出,两旁的车灯娘向左右叉开,走八字,游四门,变换方位,马僮翻起筋斗,“车灯狗”作“吼、吼、吼”的呐喊之声,颇具威势……

  这是大石车灯戏的著名曲目《关云长送皇嫂过关》中的一幕,主要改编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宣扬“忠、孝、礼、义”的传统美德。

  大石车灯戏是从临海大石山区开出的戏曲奇葩,与其他戏剧不同,它并没有太多的动作手势,主要以静唱的形式表达所遇情况,用绕场来表达剧情,只要有一方空地即可表演。车灯娘男扮女装,各角色扮相按照古时传下的行头打扮,音乐拥有昆腔、乱弹、徽调、词调四种不同源流的声腔。

  无论是造型还是戏曲,大石车灯都如大石人的性格,粗犷质朴,豪放雄浑。2007年,大石车灯戏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遗名录。

  上个世纪30年代全盛时期,当地有四个车灯戏班。逢年过节,或是喜庆婚宴的时刻,各戏班就会前往乡下流动表演。大石车灯戏至今仍活跃于山村乡里。

  翻开临海民间艺术的目录,小芝鼓亭闹元宵,精巧玲珑,独树一帜;上盘花鼓边歌边舞,风趣活泼,诙谐幽默;大田板龙每逢春节元宵,穿村绕庄,气势恢宏……一地一俗,带着独特的乡情民风。它们的魅力正在于与乡民的亲密无间,原汁原味、个性鲜明又丰富多彩。这些传统艺术扎根于民间生活的深厚土壤中,脱胎于民间,也栖息于民间,是百姓对美好生活憧憬的艺术表达,又被时代赋予了新的使命和内涵,更好地融入了百姓的生活,拥有了新生的归宿,焕发出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非遗普遍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困局,临海也不例外。不过,开展让非遗项目进校园、进课堂、进乡土教材,始于2004年的非遗项目“三进”之路,成为临海的破局绝招。就如临海词调,临海2008年就在回浦实验小学建立传承基地,将其作为乡土教材列入该校音乐课的教学内容,成立“临海词调春苗班”等。“三进”活动让临海词调绝处逢生,目前在一些文艺演出中已成为常规的演出节目。

  文运与国运相牵。对于城市而言,高楼大厦也许能够展现城市的繁华,文化品位却决定着城市品质。走进临海,只见一幅幅美好生活的文化画卷,校园里琅琅书声,广场上吹拉弹唱,书桌前泼墨挥毫,老树下楚汉争界……文化厚重了城市底蕴,凝聚了发展力量,也让浮躁的心灵有了可以栖居的宁静港湾。

  (图片由临海宣传部提供)

标签: 黄沙 狮子 临海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责任编辑: 张丹萍
分享到: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