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患者没钱吃饭,他叫了外卖送到病床前;半夜接诊,整整花了3个小时为病人缝合肌腱;一位老人家,每次到医院,都会指定看陈医生……他叫陈波,今年刚满30岁,是台州市肿瘤医院急诊科的一位医生。
分内的小事,他做了很多
在同事眼中,陈波是个“傻”医生,经常自掏腰包帮助病人。
今年9月,一位20多岁的外地小伙子骑电瓶车时摔倒了,膝盖上摔出一个大窟窿。朋友帮他叫了车,就近送到了台州市肿瘤医院急诊科。
急诊科护士小陈回忆说,当时,小伙子和朋友都说自己没带钱,只付了急诊的挂号费。
接诊的医生是陈波。看过小伙子的伤势后,陈波跟护士说了句“没钱也得治,先给他开通绿色通道”,就开始按照程序,给小伙子清创缝合。
缝合完毕,午饭时间已经过了。陪同小伙子来的那位朋友已经离开了,小伙子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陈波见了,让护士帮忙多叫了一份外卖,直接送到小伙子的病床前。
小伙子在急诊室待了3天,直到出院,也没能交足医药费。每天,陈波都如常检查伤口愈合情况,在病床前嘘寒问暖,态度没有丝毫变化。
“不然还能怎么办?肯定还得给他看病啊。”提起这事,陈波淡淡地说。
对一个急诊科的医生来说,轮到值班时,经常忙得24小时连轴转。
护士小陆回忆说,有一次,凌晨1时许,陈波接诊了一位老大爷。老大爷在家时,不小心被掉下的玻璃划到手,血流不止。由于伤势比较严重,肌腱断裂,陈波建议老大爷住院治疗。可是,老大爷却面露难色。原来,他想减少医疗费用,早点回家,不愿意住院。于是,陈波站了整整3个小时,耐心地给老大爷清创、缝合伤口。缝合完毕,天都快蒙蒙亮了。
类似的事情,陈波和他的同事们碰到过许多次。在陈波眼里,这些都是自己分内的事情,不值一提。
病人一声“谢谢”,抵过千言万语
今年是陈波在急诊科的第二年。在这里,因为经常赶不上饭点,他极少在食堂吃饭。此外,他还练就了一种“神功”——1分钟内扒完一份外卖。之所以是“扒”,那是因为忙的时候,吃饭都是见缝插针的,几乎没看清菜,就把饭囫囵吞了下去。
急诊科有多忙?陈波说,他和同事们经常下午3时吃午饭,晚上9时吃晚饭。一年四季中,夏夜外出乘凉的人多,小意外也多,急诊室就成了“挤诊室”;每次下小雨,路滑、视野差,小车祸特别多,就诊的病人也跟着多。
见惯了各种场面,陈波很淡定。在向记者描述他的工作时,话语冷静得不见丝毫波澜。但是,这样淡定的陈波,也有不淡定的时候。
“有一次,我接诊了一位天津的游客。他坐车到长屿硐天玩,路上出了车祸,手被割了一道很长的口子。”陈波回忆说,这位四五十岁的大伯来到急诊室时,对医务人员有礼有节。在交流中,他说的每句话后面,几乎都带着“谢谢”“麻烦您了”。在就医过程中,这位大伯始终带着笑容,认认真真地倾听医务人员的话,客客气气地回答每一个问题。
事后,陈波连连感慨:“真是太暖心了。”
“其实,医务人员不需要病人送锦旗,一声‘谢谢’就能胜过千言万语。”陈波说。
盼望医患之间实现良性互动
与别的科室相比,急诊科里的病人特别“着急”。
“往往病人觉得挂了急诊后,就是急诊病患了,应该第一个接受问诊,其实不然。”陈波说,一般急诊对于病人的处理,是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安排的,比如红色危及生命的优先处理,黄色重大疾病的其次,绿色病情较轻的最后看。
“个别病人不愿意等待,就说医生动作慢,甚至骂医生不作为。当时忙起来不在意,回家后静下心来想想,还是有点委屈的。”陈波说。
尽管如此,陈波依然热爱自己的工作。
“最理想的就医环境是:医生对病人认真负责、尽力而为,病人给予医生以信任、理解。这样的良性互动多么好啊。”陈波认为,虽然目前的医患关系不尽如人意,但是,长远来看,医患之间的关系肯定会越来越和谐。
记者曾经短暂跑过医疗线,也跟医生下乡义诊过。记者感受到,医务人员牺牲有限的业余时间,用一对倾听的耳朵、一双走近病人身边的脚,温暖着看似冰冷的医患关系;他们想方设法地提供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缩短着本不应遥远的医患距离。
令人欣慰的是,在现实中,越来越多的病人开始理解、信任和敬重医务人员,一种医患之间互谅、互让、互信之风正在慢慢形成。
一言以蔽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医患双方来说,都是一剂良药。
原标题: 病人没钱吃饭他默默送上外卖 为温岭“傻”医生点赞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