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是台州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的生日。
在市博物馆,会聚了一大批书画爱好者。“半唐斋里人长乐”——王伯敏、王大川、王赓祖孙三代画展在这里举办。
此次展览由市文广新局、台州书画院联合主办,共展出了祖孙三代60多幅作品。
祖孙三代同堂展出
这次展览是王伯敏祖孙三代首次在市区举办的画展。
王伯敏长子王大川说,早在2013年,父亲在世时,就在杭州、温岭举办过祖孙三代画展。“这次展览,因家乡的邀请,筹备了近两年才举办的。”
这次展览精选了王伯敏历年来20多张代表作,有大幅巨制,也有咫尺小品,如《五龙山图》《江南山居图》《晴雪海门到客船》等富有台州印记的国画。
“最为难得的是,王伯敏、王大川、王赓祖孙三代一脉相传,均与书画结缘。”在展览现场,浙江大学教授、著名山水画家杜高杰回忆起老友王伯敏时说,纵观中国画史,自宋以来,父子皆有画名的,为数也不算少,但祖孙三代皆有画名,而又一起办画展的十分罕见。
杜高杰与王伯敏早在60年前就认识。60年间,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他与王伯敏参加“两江”山水画创作组活动后,经常一起聚会、采风、合作画画。杜高杰说,王伯敏生前多次光临他的画展,并为他的作品题跋,为他的个人专集写序,往事历历在目。
长子王大川毕业于中国美院国画系,现为浙江美术家协会会员。谈起画画,他很庆幸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得以经常看到陆俨少等前辈的画作,聆听大师的教诲。
这次展出的作品,是他近年来精选的作品,既有巍峨的高山大川,也有山村农院小景。他的作品与父亲相比,少了一份游戏和自娱的成分。
王大川儿子王赓自幼喜爱绘画。“记得两三岁时,我在爷爷的画作上随意添画施彩,爷爷从不责骂,反而鼓励我。”他说。
作为一名80后,王赓从美院毕业后就当起了职业画家。他的作品中更多的带有实验性的东西,常见动漫元素,“我父亲、爷爷的作品偏向传统更多”。
传承和弘扬家风
“在此次画展筹备过程中,脑子里会回忆起父母亲和我们共同度过的岁月,也呈现出自己几十年学画的景象,我始终感到父母一直与我们在一起。”说起这次画展,王大川深有感触。
半唐斋是王伯敏生前工作生活的地方,在这个不大的地方,凝聚了老人一辈子的心血。之所以取名半唐斋,是因为王伯敏钟爱大唐盛世的文化,在他收藏的“片瓦残绢”中,犹以唐文物为荣。
半唐斋里人长乐,壁上云山枕上诗。王大川说,诗句是父亲一年365天的生活写照,也是他与家人精神交流的常态。“父亲多次告诫我们,半唐斋留下的真正的财富是精神财富,并希望后人能享用、传承。”
王赓印象最深的是,爷爷在世时,祖孙三人若有空余时光,也会合作一把。画到起兴时,爷爷会哼上一段小曲。
“爷爷奶奶一直希望我能继承绘画事业,经常叨念要延续下。”王赓说,每到半唐斋,他都要到爷爷奶奶遗像前,叙说自己的思念。“我总认为爷爷奶奶还在身边,监督自己,所以画画更加用功了。”
展示“王家风范”
“半唐老人一生学艺双携,勤奋异常,在史、诗、书、画等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是当之无愧的‘四绝罕人’。”王伯敏门生朱琦博士说,他晚年所作的画,氤氲苍茫、磊落雄奇,堪称“高原上的高峰”。
著名画家尹舒拉是王伯敏的学生,也是王大川的美院同学。他说,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至今,自己一直都很羡慕王大川。
据他透露,王大川先学人物画,后专攻山水画。
“大川通过画面传达给我们的,是透着泥土的芳香的有生命的气息。”尹舒拉说,王大川山水画比较注重法度和气氛的渲染,尤其对真山水的观察和体验,绝非那些空对几案的“花拳绣腿者”可比。
在本次画展中,一组动漫国画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作品的作者就是王赓。
“王赓尝试把传统的水墨构成与新潮的动漫元素融合在一起,所作水墨人物画和动物画笔墨厚重朴实、造型逗趣夸张,反映出他的成长经历及果敢自信的性格特征。”他的老师、中国美院教授胡寿荣说,虽然画作在题材上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在具体创作过程中,泼墨手法还是延续了传统水墨画的技法。
“画为心声,父亲对我们从来不会手把手教学,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王大川说,这次画展,既有父亲笔墨的传承,也有他们自己的创新。
原标题: 半唐斋里人长乐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