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您当前的位置 : 您当前的位置 :台州频道 > 新闻 > 民生 正文
乡村老师创设民间兴学协会,18年来助学700余人
2016年07月12日 来源: 黄岩新闻网

  1989年希望工程萌芽。几乎同期,这个想法,也出现在一个乡村教师的脑海里。他是张士声,原黄岩茅畲中学的一名退休教师。

  1994年,张士声看到国家的希望工程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于是将自己的兴学想法跟好友牟宣政、王克鲁、虞敏行三个说起,四人一拍即合。从1994年发起筹建,1998年他们四人组建的茅畲兴学协会一直延续至今,为当地的孩子圆读书梦。

  18年来,茅畲民间兴学协会从最开始的4个人扩大到如今的196人,共资助(包括助学与奖励)茅畲籍中小学生700余人,总计金额约307500元。

流芳碑

受资助的学生在读感谢信

张士声与会员们在交谈

  大爱源于善心

  当记者见到张士声老师时,他刚好从黄岩中学回来,他在黄岩中学宣传橱窗上张贴兴学协会的通告。

  通告上写着:凡考取北大清华的优秀生奖人民币一万元(含黄岩区非茅畲籍就读于黄岩中学等几所学校的学生)。凡高考总分超过一本分数线50分奖人民币三千元等。入学困难的学生,除了给予一定金额的补助之外还能申请无息贷款。落款是台州市黄岩区茅畲民间兴学协会。每年的暑假,恰好是莘莘学子高校录取的时候,同时也是兴学协会最忙的时候,张士声每天都会对考上大学的学生进行登记,又要四处奔走,争取为协会筹集到更多的资金,能资助到更多的贫困学生。

  类似的事,张士声已经从1998年开始坚持做了整整十八年。

  1990年,张士声从茅畲中学教师岗位上退休。即使退休了,张士声也始终忘不了那些贫困学生对上学强烈渴求的眼神。特别是他所教过的学生,因为家里贫困失学、辍学,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

  “我从1977年就来到了茅畲中学任教,那时候周边各村的适龄学生基本上都来这里读书。但由于茅畲乡是抗战时期的革命老区,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班里有很多家境困难的学生,就因为穷而放弃学业。特别是一些非常聪明的孩子,成绩很好却辍学去打工,让我非常痛心。”那个时候开始,从张士声就有了资助学生的想法。

  之后的每一年,类似的事情总是不断发生,每每看到班里少了几个熟悉的学生面孔,张士声心里总有说不出的难受,但那时因为自身能力很有限,一直都没能实现自己的兴学梦。

  直到1994年发生的那件事,终于坚定了张士声的决心。有一天,班里一位姓牟的学生,又突然提出要退学,张士声了解得知,牟同学家境贫困,母亲生病,一家只靠父亲种地养活,家里连母亲的医药费都承担不起。

  但是牟同学的成绩优异,张士声不忍心看着他放弃学业,于是组织班里的同学给他捐款,虽然勉强帮他筹到了学费,但仍没法解决他家里的困难,最终那个学生还是退学了。

  这件事让张士声终于意识到,想帮助那些贫困学生,单靠自己的单薄力量是不够的,他决定成立兴学协会,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关注贫困学生,来帮助这些渴望求学的孩子。

  各界人士踊跃资助

  张士声将自己的想法跟好友牟宣政、王克鲁、虞敏行一说,几个老人一拍即合。他们经过商量,筹备发起茅畲乡民间兴学协会。

  1994年,兴学协会的第一份倡议书面世,并得到了茅畲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大家每人先捐资500元,并制定了规则章程,申明协会一切工作不取任何报酬。最后协会定名为“黄岩茅畲民间兴学协会”,意为振兴茅畲乡文化教育。

  由于茅畲乡村民外出务工现象比较普遍,乡里有不少留守儿童,为孩子助学的倡议得到了乡里不少人的响应,大家纷纷捐款。九十多岁的杨震翼医生听说了,觉得这是一件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大好事,亲自送来500元钱。

  退休干部牟吕文,身患绝症,特意从临海找到兴学协会,将1000元钱交给兴学协会。1938年入党的89岁高龄的老党员孙锡华主动上门,他说:“我老了,但为家乡办好事,我也应尽力为之。”

  一开始,在兴学协会里,只有几位老人唱着主角。不过,随着受助学生人数的增加和协会影响力的扩大,助学行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加入兴学协会的人数也不断扩大。

  从最开始的4人到如今的196人,基金从成立之初的2万元充裕至55万元,奖学助学的金额幅度从300元增加到最高10000元。

  据了解,兴学协会通过会员上缴的会员费、以及存款的利息费、发动社会凑集的爱心捐款等形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帮困助学以及奖励学生活动。茅畲小学关工委和兴学协会对贫困学生家庭,每年定期逐一登门走访慰问,想方设法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结对方式,帮助他们渡过暂时难关,走出困境。

  “播洒”兴学种子

  从事奖学助学这么多年,最让张士声感到骄傲的是,得到兴学协会帮助的茅畲学子们毕业参加工作后,不忘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

  山卡村的牟安妮如今在路桥工作,2009年考上大学的时候得到了兴学协会的资助。毕业参加工作后不久,她就加入了兴学协会并且拿出2000元会费。“还有一名学生,当年考上浙江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不久就为协会捐助了一万元,并表示会继续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这让我真的感到很欣慰。”张士声笑着告诉记者。

  不过,时过境迁,在新的形势下,兴学协会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些学生家长碍于面子,即使家境贫困也不愿接受协会资助,还有一些贫困家庭也不愿透露情况。

  张士声从中得到启发,协会转变思路,参照国家助学贷款的做法,以无息贷款替代资助政策。接到录取通知书的贫困大学生,可向协会申请贷款,等毕业后向协会偿还所借金额即可。

  “这种无息贷款的方法,让贫困学生更容易接受。”张士声说,如今协会的性质在一定程序上由“助”向“贷”发生了深层次的人性化转变。

  从协会成立之初到现在,协会的理事与会员们在兴学这条路上已经坚持了十八年。而今,社会上更多人的支持与参与更加坚定了他们兴学的信念。

  如今,张士声因年事已高,辞去了会长职务。但他表示,虽然不再继续当会长,但助学兴学的初衷依然不变。就像他说的那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要将助学兴学作为终身追求的事业,作为一辈子奋斗的目标!”

原标题: 乡村老师创设民间兴学协会,18年来助学700余人

标签: 兴学 助学 协会 学生 贫困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责任编辑: 张丹萍
分享到: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新闻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