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相信不少市民看过。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家训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玉环清港一王姓人家,将乾隆年间的十条祖训家风一直完整地传承至今。300多年间,子孙繁衍生息,家训代代相传。家族中人人恪记守法,还培养出了“两弹巾帼”王春花,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孝父母、和兄弟、睦宗族、勤职业……
300多年间,家训传承七代
今年72岁的王根寿,是退休老教师,王家的第7代。
翻开王根寿整理的《王家家风家训》,训言十则赫然在目,包括“孝父母、和兄弟、别夫妇、序长幼、睦宗族、严内外、训子孙、勤职业、明利義、慎官守”十个方面。
而每一则训言下面,又有具体的详细内容,如“孝父母”这则内容为:人子之心,本乎父母。未离怀抱,三年劳苦。恩斯勤斯,惟恃惟怙......
记者认真阅读了这十则训言,虽然文字不长,但内容涵盖了孝道、官道、夫妻之道、为人处事之道等方方面面。
王根寿告诉记者,乾隆十年(1745年),王家第一代祖宗思佳公从福鼎移居玉环港北岸芳杜庄下旺山,并与人合伙围垦了芳杜塘。从此他们便遵循着“敦宗睦族,孝义守本”的祖训,继承着醇厚的家风。
王根寿说,母亲虽然目不识丁,但条条家训背得滚瓜烂熟,并且在生活中实实在在践行,“她平凡朴实、宽容无私、勤俭持家,给子女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父亲更是恪守诚实守信、正直勤劳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
王根寿的母亲20多年前已经去世,但父亲活到了101岁,今年4月才辞世。
家族培养出“两弹军花”
王根寿是家里的独子,上面有三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妹妹。
“就是在这样严格的家规下,我们家才培养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我的姐姐王春花。”说到姐姐,王根寿的语气里无比自豪却又带着些许悲怆。
王根寿告诉记者,父亲对他们5个,从小管教严格,以致他们都非常懂事,学习成绩也不错。姐姐从楚门中学毕业后直接去了西安机器制造学校,毕业后进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原名九院)。提起这九院,稍懂点军事知识的人都能感觉到厚重的神秘感。
由于这份神秘,王根寿的父母甚至在近20年的时间内,都不知道女儿工作单位在哪、工作内容是什么。
“姐姐在四川北部大山沟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青中年时期。”直到20年后,王春花终生奉献国防科技事业、为研究“两弹”倾尽心血的生平事迹,才正式被公布出来。
2011年10月,72岁的王春花辞世。2011年12月6日,她的追悼会在绵阳殡仪馆举行。王根寿说,中国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领导亲临主持,对她一生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事迹大为褒奖。
父亲百岁寿诞庆典上,王根寿在介绍家训
希望好家风能代代传承下去
“没有家风家规的家庭,后人缺乏做人的标准和做事的准则。”王根寿说,自己小时候,父母差不多每天教导自己: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饭不许咋嘴,不许讲话,夹菜不许超过三筷......
除了生活中言传身教,王根寿还常常被父亲逼着背家风祖训,“那时不懂事并不能完全理解,长大后发现短短的十条家风祖训竟概括了无数做人的道理。”
王根寿爷爷辈有2男4女6个兄弟姐妹,父亲辈亦有2男3女5个兄弟姐妹,家族人丁兴旺。王根寿有点骄傲地说:“我们家族中虽然没有当大官、发大财的,但子子孙孙个个自食其力,遵纪守法,没有一个有犯罪记录,这都得益于良好的家风家教,得益于祖传的家训。”
“姐姐临终前交代我,咱们家的家训能教出好儿郎,千万不能丢,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令王根寿萌生了将家训、家里人的事迹等好好整理出来,刊印成书,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的念头。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去年老父亲百岁寿辰时,一本厚厚的《耕读传家》书本发到了来贺寿的家族成员手里。“我的侄孙子王俊在美国工作,我们特意给他寄了一本。”
“也许现在许多家庭都不讲究那些规矩了,但我觉得老祖宗传下来的道理永远不会过时。”王根寿说,家风是一种潜在的无形力量,在日常生活中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心灵和人格。王根寿有四个孙辈,最大的17岁,读高中,最小的7岁,读小学一年级,他经常结合家训,针对他们的一些不良习惯加以指正教育。
“但愿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继承王家朴素的家风,做一个正义和善、诚实守信的人。”王根寿说道。
原标题: 三百年传承的家训 帮这家人培养出了“两弹”军花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新闻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