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记者从仙居县市场监管局获悉,“假冒里脊肉”抽检终于有了结果。抽检表面、检测项目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执法人员在现场发现的一桶添加剂混合物里,检测出了亚硝酸盐,不符合标准要求。
在此前的行动中,记者注意到,这个查处的加工点并没有市民想象中的“脏乱”,肉类分类摆放,冰柜隔离放置,甚至连加工者都挺注意卫生。根据对现场查处的肉质抽检结果表明,这些鸡肉“里脊肉”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而检测出亚硝酸盐超标的添加剂,则是当事人使用各种添加剂,按照配方比例调好后,用来腌制“里脊肉”的。仙居县市场监管局的朱姓执法人员说:“我们在生产现场并没有发现亚硝酸盐,在当事人的配方当中也没有发现成分。目前,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以说明当事人添加了亚硝酸盐。”
成品“里脊肉”未检测出来的亚硝酸盐,却在不应该存在的调味料混合物中出现。这是为什么?
针对这个问题,记者专门采访了负责此次“里脊肉”检测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从检测结果来看,添加剂混合物的亚硝酸盐含量为2.4毫克/千克,这个数据并不大。可能是某些调味料含有硝酸盐,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容易被微生物转化成亚硝酸盐。”
根据国家强制性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亚硝酸盐仅允许腌熏肉等制品有微量残留,限量为30毫克/千克,熏制火腿最高残留量也不得超过70毫克/千克。但对非有意添加、自然生成的亚硝酸盐,《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国家标准》规定限量一般为3毫克-5毫克/千克。
“我们初步推断,可能是在‘里脊肉’的制作过程中,因为调味料被水稀释了,亚硝酸盐含量变得很微小,所以就可能检测不出来了。”仙居县市场监管局的一位姓高执法人员分析。
《染色鸡胸肉变身里脊肉》后续一
“500万串”、“占据仙居市场98%市场”……近两周,仙居鸡肉“整容”里脊肉事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焦点。而在这则新闻背后,本报告诉你两个意想不到的真相——
真相二
吃烧烤,基本吃不到真的里脊肉
本报记者严鹰文/摄
日前,记者辗转联系到一位速冻食品代理商贾铭(化名)。
在贾铭的朋友圈里,关于假里脊肉的帖子转发无数。贾铭也转发了,他在朋友圈感慨这个行业生存的不容易,“操的是卖白粉的心,卖烧烤的里脊肉一箱才赚几块钱,罚起来销售额翻三倍。”
贾铭最后晒出了自己代理产品的三证和检测报告。“大家打拼多年,赚的都是馒头的微利,孰轻孰重,大家掂量吧”。
中午时分,贾铭在朋友圈发出这段感言。在此之前,他刚把店里所有涉及“三无”的“里脊肉”清退一空,专心卖代理经营的品牌肉类产品。
记者:这次仙居查出“500万串”、“占据市场的98%”,你怎么看待?
贾铭:对我来说,没什么可惊讶的。“500万串”其实只是一个概念,一串20克左右,其实也没多少肉,“占据仙居市场98%”,我觉得也没什么,台州整个烧烤市场,差不多都是这样的情况。
记者:难怪你不惊讶。
贾铭:这种事情其实只是没有曝光。今年上半年,另一个县(市、区)已经处理了两家加工厂,一家罚900万元,一家罚100万元,两个外地老板直接跑路,包括我的部分销售客户也有被处罚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的罚单,这些都是三无产品,销售不得。
记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市场?
贾铭:因为便宜。成本差一半,去菜市场逛逛就清楚了。里脊肉,是指猪、牛和羊脊椎骨内侧的条状嫩肉。鸡肉和里脊肉,完全是两个概念。
记者:这个产业什么时候开始的?
贾铭:谁也说不准,有些年头了。做这个产业的多是江西籍外地人,一个地方老乡带老乡。鸡胸口的肉质鲜嫩,很多人喜欢吃,卖烧烤的就说这个是里脊肉,但其实都是用竹签串起来的鸡肉“里脊肉”。你如果非要问老板,这个是鸡肉还是猪肉,他们一般会回避这个问题。
记者:你吃烧烤吗?
贾铭:我吃,但吃有把握的东西。你看烧烤摊盘子里摆的肉,如果是用塑料袋包装的,那是老板从小作坊进的货;如果没有塑料袋,多半是自己在家串起来的。这些都是三无产品。
记者:肉的好坏怎么看?
贾铭:没法看,添加剂刷上去,就是保证颜色变红。这类里脊肉卖得很好,如果不刷成这个颜色,卖不出去的。你注意一下,每个作坊和每家烧烤摊的添加剂配方不同,肉的颜色各有浅淡。很多消费者认为颜色好看,肉的质量就越好,所以,越红的里脊肉就卖得越好。
记者:那现在,有没有真正的猪里脊在销售?
贾铭:有的,不过烧烤摊是吃不到了。猪里脊肉多会在饭店、食堂出现,就是那种正规厂家出的产品,用木签串肉,上面注明品牌商标。
记者:难道吃不出来吗?
贾铭:吃得出来,差别其实挺大的,但没人在意。其实,很多肉不敢打什么肉,有些包装上画着一个羊头,消费者以为是羊肉,原料写的可能是猪肉。市场无序竞争,正规产品也深受其害。不过,用鸡肉,至少算是能吃的肉了。
本报记者严鹰
采访手记
食品案件不等同食品安全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此次仙居假里脊肉的检测结果是,各项检测项目符合相关标准。也就是说,这起事件不构成食品安全问题,只能定性为食品案件,因为当事人涉嫌无证生产、以假充真和滥用添加剂。
以假充真,从大处说,是违法的。从小处说,只是当事人使用更加便宜的原料获取市场利润。
滥用添加剂,当事人主要是使用了不该用于肉制品的无铝泡打粉等添加剂。而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口味比较重的朋友会喜欢在做菜时多加些调味料,这样的菜肴如果送去检测,也有可能被检测出滥用添加剂或含量超标。
添加剂滥用和超标是违法的,但不一定达到“有毒”的程度。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限量,是一个执法的标准,而不是“有害”与“安全”的分界线。换言之,超标不等于有害,滥用不等于有毒。
食品安全的定义有三个层次,即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可持续安全。数量是保证市场的供应,质量是无毒、无害,可持续是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监管部门必须将食品安全隐患置于可控之中,在“安全”和“市场”之间寻找平衡点。
打个比方,油条,是老百姓喜爱的传统早餐之一。今年年初,仙居县市场监管局的另一场行动瞄准了“无矾油条”,从抽检结果来看,合格率堪忧,而且,据行业内估算,这样的油条必须卖到每根4.5元以上,才能不亏本。也就是说,我们从小吃的美味便宜的油条,可能根本达不到现代的食品安全标准。
再比如,现代人越来越推崇纯天然的、手工的制品,认为是无污染、无公害的。事实并非如此,就像腐乳、臭豆腐,传统工艺做法必须经过发酵发霉,这样的产品检测出来的结果,也不一定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可是,我们照吃不误。
原标题: 仙居“里脊肉”抽检结果检测项目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联系电话:0576-88906060,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