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
从天台县城出发向西南行,到前山,沿崔岙溪的蜿蜒公路,翻过两座小山,穿过三个山洞,约三十公里,便到千年古村——范庄村。
范庄村由凉坑、后塘两个自然村组成,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四季风光不同;环境优雅,空气清新,一草一木都是景。风景绝妙,极富传奇色彩,令人神往。
台州档案
该村为台州范氏的重要发源地。公元七世纪上半叶,
范氏祖先举家由河南迁居于此,至今已有五十五世
范国春
范氏家族的发源地
范庄村是范氏家族的发源地。据范氏宗谱记载,范氏祖先“讳宏、字开绪、号潜庵,世居顺阳,少英颖,资性殊常,人长读书”。“会隋大业间,帝荒淫,怠于政治,顺阳左右兵刃绎搔,公慨然叹曰;时势不可为矣”。于是为避隋时乱世,约在公元七世纪上半叶,举家由河南顺阳(今淅川县境内)坎坷千里,隐迹天台凉坑(即今范庄村)。一代传一代,从事农桑劳作。在漫长的岁月里,砌墙博坎,把村庄周围的大小山坡建成一片片梯田。广置家业,发族散居在岙头(即桥棚)、下徐、上塘、孟塘、黄家塘、桐桥、歧石山、前洋、潘岙及临海县的前塘、东岙、白岩下、山头王、安头、双港等地,至今已有五十五世。
离“南黄古道”十多公里
范庄村位于海拨400多米高的山坡上。地势独特,形似畚箕,东高西低,东靠小山,站在山顶上,可以眺望四周,群山起伏,富有特色,东边离“南黄古道”十多公里,东南是千米高山大木杓,南面不到三公里就是”乐安古道”,西南面是地垮天台、临海、仙居三县、高耸入云的大雷山,西面眺望九遮山,北面与红柿之乡西山头村隔山相望,村前不到二公里、便是雷峰漂流圣地。离村一公里的山上有一座水库,村民用水来自这个水库。站在山顶上,可以看到周边十多个村庄。早晨可以迎接初升的太阳,傍晚又可送别西沉的夕阳,绝妙风景,尽收眼底。好似一幅美丽的画卷。
过去,村民进村,要翻过四十多米高的小山岭才能进村。村民称这条岭为”肚饥岭”。意思是劳动回来,肚子饿了进村,还要翻过这条岭。村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从1968年开始,到1970年完工,经过两年努力,在这里凿了一个山洞,阔四米,高3.5米。从此村民再也不用翻山越岭进村,一到洞口就可看到村庄美景,这是台州第一个岩洞。
有舞狮练武传统
范庄村共有218户,51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100人,80岁以上老人16人。
早在200多年前,村民乾格公捐资150元银圆,创办平桥集成学校,发展教育事业,成为当地有名的办学乡贤。解放前后,这个村里有一所村办学校。村里的青少年,可以边劳动边上学。范氏的耕读文化在这里得到延续。全村先后有小学教师13人,中学教师1人,大学毕业生30人,如今还有在校就读硕士研究生2人,大学生6人。从政人员15人,在部队任干部4人。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其中务工200人、经商10人、办企业4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老人留在家里务农种田。
解放前,这里村民有舞狮练武传统。有一位村民是台州百位健康老人之一,一位村民被评为县级“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这一系列数字说明,古村人民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良好的家风族训,形成了勤劳进取的民风,文明好学的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
有作品入编中国摄影年鉴
自从政府实施康庄工程以后,彻底改变了这里交通闭塞落后面貌。公路穿村而过直通村部。村部前有一个操场,可以停放10多辆汽车。
操场边有一口池塘,塘边种满花木。这里村民按照政府“扬生态之长,做山水文章,兴绿色产业”的总体思路,十分注重生态环保建设,积极推行“统一收拾、集中分捡、生态处理”的垃圾生态处理模式,养成了村洁、户洁的良好卫生习贯,全面改造了露天粪坑,建起生态公厕。给人一种洁净家园的感觉。村庄四周,梯田成片、古树、杜娟满山,毛竹、杨梅成林,有几株杨梅树树龄已近百年,十分壮观。村里空气格外清新。这里的风光,一年四季都很美,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景色,好一派田园风光,是人们旅游、休闲、观光、摄影创作的好地方。很多摄影家都曾来这里创作,有作品在香港展出并获奖,还有作品入编中国摄影年鉴。
土特产丰富
从闭塞到开放,经济发展了,村民也富起来了。
这里有着热情好客的村民,看到有陌生人来,都会主动前去招呼,问来意,拉家常。这里虽然没有繁华的商场和饭店,但这里的村民会以自制的农家美食:打切面、做馒头、做麦饼、包扁食、磨豆腐等来招待客人,还有当地的特产玉米、番薯、洋芋、芋头、花生、竹笋、板栗、杨梅等土特产让您品尝。
原标题: 有1400多年历史的天台范庄村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联系电话:0576-88906060,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