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空,老孙就会在桌上的笔记本书写他的故事。
再普通的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与梦想。
在临海杜桥,有一个以贴手机膜为生的大哥,叫孙从发。他花了4年时间,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写了一部30万字左右的励志长篇小说。
老孙的梦想,是希望他的小说,有一天能变成铅字,顺利出版。
老孙说,他这一辈子尝尽了生活的艰辛,受了不少的苦。但让他感到安慰的是,自己在阅读和写作的世界里,忘却了苦痛,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
普通的“贴膜哥”,最爱看余华的书
见到老孙时,他正忙着贴手机膜,他说,这是今天第一单活儿。
老孙手艺不错,左手一张贴膜往下盖,右手一块刮痧板往前推,三分钟不到,一张手机膜就贴好了。
他的样貌,和街上其他摊贩,也没啥大区别,皮肤黝黑,双手粗糙。
每天,他骑着一辆自行车,挑着家当——各种贴膜和工具,一张折叠桌,一个小圆凳,在杜桥小商品市场附近转悠。“前几年生意好,一天能赚百来块,这两年不行了,这几天,我都只赚了10来块。”
不过,和其他摊贩不同的是,老孙的桌子上总放着几本书和笔记本。空闲时候,他就翻翻书,有了灵感了,就在笔记本上写下来。
记者翻开他的笔记本,字并不特别好,却整整齐齐。
他伸出手,揉揉自己的右手指说,“在家做农活时,手指受伤了,现在写字一次只能写个一页半页的,手疼,字也歪歪扭扭写不好了。”
在老孙的卧室里,除了一张床和一套简易柜子之外,满眼望去就是书了。
在一堆堆书籍中,最多的是莫言、余华的书,还有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鲁迅的《野草》,陈忠实的《白鹿原》,甚至还有国外知名作家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等等。
这些书,老孙全部看过,他尤其喜欢余华,每本书都反复看了好几遍。
“贴膜哥”说,苦难的生活给了他灵感
老孙说,他从余华的小说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而正是苦难的生活与不甘的抗争,给了他创作的灵感。
老孙是河南人,家里穷,上到初二就辍学了。之后,他在河南的工厂里打过工、到湖北卖过肉夹馍、在湖南摆过小摊补过鞋,到广东做过三轮车夫……他说,自己流浪的脚步,走过了大半个中国。
在江西,他经历过一段走投无路、四处乞讨的生活,之后回到老家结婚生子。原以为生活就此可以安定,可是,他的手受伤了,而一家四口的生活重担,都压在他肩上,他只能再出来打工。辗转间,他到了临海杜桥,一呆就是四年多。
二十多年的漂泊经历,是他的小说主要内容。“最难忘在湖南补鞋的时候,那时候,穷的一天只吃一顿饭,到了晚上,地上摊块尼龙布袋,就这么睡了。当时,也遇到了好心人,有看我饿着,给我送碗饭的;有送我件大衣,让我熬过寒冬的。”说到这儿,老孙偷偷背过身去,用粗糙的手掌,抹掉了眼泪。
“在小说中,我的主角叫阿明,他是个会弹吉他的补鞋匠。他的生活,有捡剩饭被狗追的狼狈,有下雪天露宿街头的窘迫,也有遇到初中爱恋姑娘的欣喜,有好心人帮扶的温暖……”老孙说,这些故事,其实都是他遇到过的真事儿。
“贴膜哥”的梦:小说能有出版的一天
到了杜桥后,如果生活波澜不惊,也许就激发不起老孙心中的文学梦。
这些年,贴膜生意越来越难做。而如今,他手受伤干不了重农活儿,而两个孩子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小学,生活的重压,让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感到苦闷的时候,我就去看书,在书中我能得到片刻的解脱。”也就是在大量的阅读中,他萌生了一个念头,将自己的生活记录下来。“我的苦难生活,没法告诉别人,而人活了一辈子,我想留下点什么。每天写上个把小时,我的心里变得满足了、安静了。”
于是,从2011年开始,每天早上起来,他都会写上个把小时,再出门摆摊贴膜,晚上回家,还会再写一些。
如今,他手写的小说《鞋匠吉他东方记》,写了整整24本16开的笔记本,有将近30万字。为了让小说更好些,前前后后,他还修改了三遍。
问老孙未来有些什么打算。他用粗糙的手指,一点点摩挲着笔记本,显得有些惆怅。他说,自己不会打字,所以,没有电子版。他希望能存点钱,买台旧电脑。等过几年,女儿上大学了,再让她帮忙打到电脑上。
“现在小说写完了,也有吃有穿,我挺知足了。”说完,他转过头认真地看着我的眼睛,一字一句地告诉我,“小说是我的心血,不好的话,我就再改改,我希望它能出版,能让别人看到,要是拍成电影,我做梦都会笑出声来。”
原标题: 临海一“贴膜哥”花4年写了一部30万字励志小说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分享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