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苦难生活诉诸于笔端
今天,她的新书发布会在黄岩书城举行
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个人都有生活经历,只是有的人在梦想前踌躇,有的人将生活经历藏心底。而赵林则不同,这位年近5旬的卖葱油饼的农妇,是黄岩区新前街道石捣臼村人,她根据自己的辛酸往事,在一年时间内,完成了两部20多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
从“葱油饼大姐”到文坛新兵,赵林的故事的确有些传奇。而今天,她将在黄岩书城举行新书发布会。
“葱油饼大姐”最爱看莫言和王小波的书
一双手在小葱和面粉之间揉捏,然后麻利地将和好的面饼放在炉火和油烟中煎烤。
赵林看起来跟大街上的其他小摊贩没什么不同,岁月打磨的脸庞有些苍老,生活磨砺的双手有些粗糙。每天,她推着那辆手推车,在黄岩新前街道大街小巷上叫卖着葱油饼,熟悉的人爱叫她一声“葱油饼大姐”。
不过,和其他摊贩不同的是,赵林的小推车上总放着几本书籍。空闲时候,她就翻翻书。
“我就是爱看书。”靠着卖葱油饼攒下的一分钱两分钱,赵林买了莫言、王小波、贾平凹全套书籍。除此之外,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甚至还有国外知名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都堆在了赵林简陋的房子里。
赵林说,这些书籍她全部看过,尤其喜欢莫言和王小波。“我喜欢现实主义的作品,尤其是描写农村生活题材的小说,因为书中的故事和我的生活环境接近,能产生共鸣。”
“葱油饼大姐”觉得自己的生活就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赵林从莫言和王小波的书本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就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文字里写满了与苦难和贫穷的不屈抗争。
赵林是安徽六安人,家里穷,从小是语文课代表的赵林初中时不得不辍学。21岁那年,赵林曾到上海闯荡,经历过一段走投无路、四处乞讨的生活,之后回到老家结婚生子。原以为生活就此可以安定,可是,丈夫一家人的欺负和打骂,她忍受不了屈辱。离家出走后,她来到了黄岩区新前街道石捣臼村。
“刚到黄岩的时候,再苦再累的活我都干,就为了赚钱。”赵林说,为了多挣点钱,放假时,她还帮别人抬过棺材、扫过马路。“我一个女的,抬棺材怎么不怕,可抬一次棺材可以挣100多元,我当时在塑料厂每天做12个小时,一个月才赚350元。”
一个人过了两三年后,赵林再婚了。结婚之后,赵林做起了卖葱油饼的生意,每天早出晚归,一做就是20多年,风霜雪雨从来都不曾间断。赵林用一双手和农村人的坚韧,养活了了一大家子,还清了建房的借款,供养一双儿女上学。
生活压力激发“葱油饼大姐”的文学梦
如果生活波澜不惊,也许激发不起赵林心中的文学梦。
去年,赵林的丈夫生重病,生活的压力让她喘不过气来。
“感到痛苦的时候,我就去看书,在书中我能得到愉悦和解脱。”这时候,她萌发了一个念头,将自己的生活诉诸于笔墨。“我这种苦难的生活无人诉说,只好落笔到文字中,写作让我得到一种释然和欣慰。”于是,从2013年3月开始,每天忙完家务活,哪怕再晚,赵林也要上网码字。5个月后,长篇小说《蚁群》完成,记录了她年轻时的打工生活。
《蚁群》完成之后,赵林将它传给自己QQ写作群里的文友们看,质朴的语言和真实的描述博得了大家的好评。好文章一传十,十传百,北京团结出版社提出要帮赵林出版,将她的作品汇编在“长江文丛”中。
回忆《蚁群》的创作过程,赵林说,写作很辛苦,毕竟自己学识不够,而写作需要灵感,她有时候一天能写几千字,有时候又一个字都写不出来。文思枯竭的时候,她就去读书,试图从别人的书中挖掘灵感。
之后,赵林一发而不可收拾,又笔耕不辍,写了另一部有关儿时农村生活的回忆小说《庄稼人》。
赵林告诉记者,她对自己的作品其实还不完全满意,尤其是觉得艺术表达上还有提升的空间,未来她会一直写下去,争取在艺术水准上提高自己。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分享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