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go jili casino Login register.GOGOJILI legit,Gogojili login APP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您当前的位置 :台州频道 > 新闻 > 民生 正文
从产品演变看海正药业57年风雨改革路
2013年12月10日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改革开放的30多年,我们经历了沧海桑田。

  在时代的变革中,也有不少人和事站在了改革浪潮的前沿。

  海正,就是一个随着改革开放浪潮越打越高的制药巨人。

  1956年,当这家生产樟脑块的小化工厂刚刚成立时,谁也没能想到。

  半个世纪后,它会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制药巨人。

  这条改革开放的路,海正是如何走到前列?

  艰苦创业做厚家底

  1956年1月26日,在素有“小上海”之称的浙江中部沿海港口——海门镇,浙江海门化工厂成立。

  这家由3个私营小厂公私合营改造而成的企业,家底十分单薄。

  生产设备落后、生产工艺原始、产品种类单一。

  如何把化工厂扶上正轨,是当时厂领导最首要要思考的问题。

  创业总是艰辛的。

  当时的海门化工厂产品以林产化工为主,也就是说,它生产产品的原材料都来自樟木等天然植物。

  要生产,化工厂首先必须有大量的野生资源作原料。

  于是,工厂就派人走到各地,挨家挨户到老乡家里做工作,发动老乡上山挖树根,炼樟油。

  原料有了保障,还有生产设备落后的问题需要解决。工人们就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想出各种土办法去弥补生产设备落后的不足。

  生产樟脑需要升华锅,工人就找来鱼雷壳进行改制代用;没有离心机,工人就用脚踏车链条带动木质离心机;没有分离樟脑重质油的设备,工人就用原始的土木榨机来榨取。

  就这样,工人们用“一脚一脚踏,一槌一槌敲”的笨办法,硬是生产出了质量达到英国BP规格的天然樟脑粉,产品不仅供应国内药用,还通过上海土产进出口公司对外出口。

  功夫不负有心人。

  当年,海门化工厂创造产值17.2万元,实现利润9700元,在弥补原有亏损的同时,还补发了拖欠职工的工资。

  1967年,海门化工厂建成了合成樟脑粉新车间并全面投入生产。从此,海门化工厂终于摆脱了原料单一、受自然条件制约极大的林产化工,实现了从林产化工向合成化工的历史性转变。

  凭着“土霉素”打入制药行业

  企业的命运从来都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神州大地开始掀起改革开放的春潮,浙江海门化工厂也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足音,锐意进取,实现从合成化工到制药行业的转变。自此,浙江海门制药厂扬帆起航。

  浙江海门制药厂转入制药行业的起步,得从“土霉素技改项目”说起。

  1969年,为了寻求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海药人开始多方寻找新产品,也就是这个时候,土霉素进入了海药人的视野。

  1970年,海药人拿着争取来的8.8万元政府投资,建成了具有年产2吨能力的土霉素车间。

  经过一年的发展,土霉素开始代替其他传统产品,成为企业的“当家花旦”。

  但是,在一开始的五六年,土霉素生产并没有给企业带来可观的收益,但却让海药人积累了丰富的制药经验。

  1977年,浙江省给海药下了一个“大单子”——1300万片土霉素。

  海药抓住机遇,开足马力,一口气生产了2290万片土霉素,当年就创造了24.58万元利润。

  土霉素成了浙江海门制药厂打响第一枪的药品。

  土霉素让海药人尝到了生产药品的甜头。1978年10月,海药人在原有基础上扩大生产,瞄准了当时国际市场对盐酸土霉素的需求,又花了20多万元新建了盐酸土霉素生产车间,将土霉素生产能力由年产2吨提高到年产24吨。

  凭着“土霉素”,海药的产品打入了制药行业,也在这个行业站稳了脚跟。

  “阿霉素”让海正在制药行业站起来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经济成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国营企业的发展也面临挑战。

  发展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各地纷纷成立医药厂,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浙江海门制药厂也面临新的选择。

  医药行业产品更新换代快,跟在别人后面上产品,在短期内或许可以盈利,但绝不能长久。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把握主动权,扩大投入,开发高科技新产品势在必行。

  在市场经营型转变的艰难实践中,时任海门制药厂厂长的白骅认为,市场是企业的导向,掌握市场的脉搏,就掌握了经营的主动权。

  阿霉素是上个世纪80年代国际上推广使用的一种广谱抗肿瘤药,也是有效治疗肿瘤的主要药物。

  当时,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生产阿霉素。

  长期以来,我国的阿霉素产品主要依赖进口,每年花外汇300多万美元,依旧满足不了国内180万肿瘤患者的需要。

  1986年,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成功研制出阿霉素,并向全国公开招标。海药人洞悉市场需求,凭着丰富的制药经验,一举夺标。

  1987年底,阿霉素工程正式开工建设,1990年9月,阿霉素合成部分进入试生产,投料试产一次成功。同年11月16日,浙江海门制药厂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向世界宣布,中国彻底告别了无法生产阿霉素的时代。

  1992年3月在阿霉素投入试生产,投向世界市场,效益十分显著之后,海药又与上海农药所和上海有机所协作,研制开发成功驱虫新药阿佛菌素、依维菌素等新产品,并走上工业化规模生产,产品质量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标准,成为广交会的抢手货。

  “他汀类”让海正壮大起来

  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紧密,作为以科技为先导的制药企业,海正在技术装备和自主开发能力方面都逐渐向国外标杆企业看齐。

  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并吸收大量大中专优秀人才,海正逐渐聚集了一批具有高技术水平和丰富管理经验的科研、管理队伍,也开始了它新的腾飞。

  与此同时,他汀类药物出现在海正人的视野里,并成为了海正致力开发的品种,他汀类药物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型降血脂药,这类药物被称为21世纪的重磅炸弹,并被列入目前全世界20种最畅销药物,其中辛伐他汀名列全球畅销药品排行榜第三位。

  海正集团与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共同创新的合作关系。海正组合了他们在菌种选育、发酵、提取等专业领域的优势,开发出他汀类药物,并引进了国外先进生产技术,成功开发了避专利工艺。

  1995年,海门制药厂成功研制了洛伐他汀后,1996年开始在企业102车间实施产业化产生。但是这个产品从科研单位转让过来的时候还只是实验室工艺,海门制药厂并不知道该如何提取它。

  制药厂领导接到这个项目后,委派了副厂长陶正利负责,林旭亮等技术人员也参加了这个课题组,经过众人的全力以赴终于攻关成功。提取工艺打通后,海药人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路线,生产水平也相应提高了,同年的发酵罐产量比1995年增加了9倍,发酵单位提高7倍,洛伐他汀的成本也比往常大幅度下降了。

  掌握了技术创新主动权之后,海正完成了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大起来的原始资本积累过程。在2002年-2003年间,打开了市场的他汀类药物使海正药业迅速大起来。

  顺应时代用新技术新设备转型升级

  新时期,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各方面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近十年来,椒江医药化工行业经历了3轮环保整治。

  海正人说,这十年,海正是被整治的对象,更是整治的得益者。2004年以来,海正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销售额实现了从十亿到百亿的跨越。

  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人才是关键。海正以台州总部的国家级企业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依托,吸收了大批制药行业的高技术人才,建设了一支优秀的技术团队。到目前为止,海正已经拥有了1200多人的专职研发人员。

  为了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海正在生产设备上也做了积极的改进和提升。如今,从原料投放到中间反应、纯化分离、精制干燥、包装等每个生产环节,海正都实行了全线管理化生产流程。

  以原料投放为例,从前海正采用的是开放式投料,无论操作过程控制得多严,设备的缺陷总会导致有害物质和臭味的外泄。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有害物质外泄,海正购置了专门的投料机,实现了全密闭投料。这样一来,海正不仅有效地减少废水和粉尘的泄漏,还减轻了员工的劳动强度。

  整治后的海正,在环境改善方面的成绩是突出的。有数据显示,全面整治之后,海正的发酵体积相比以前减少了63%以上,废气排放量也减少了50%以上。

  在发展模式方面,海正人也开始了积极地改变。海正将改变现在“靠外部机会发展”的方式,逐渐向“靠内生竞争力发展”的方向改变。它将从以高利润、快速生产、以原料药为产品、以国际市场为主要市场的发展模式,向多产业、多业务板块、国内与国外市场联动的发展模式转变着。

  海正人的蓝图里,海正将在未来的十年里实现销售额破500亿的目标。

 

来源: 台州日报  作者: 王媛媛 喻泓颍  编辑: 罗亚妮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分享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