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28日,温岭开启一个新的纪元。
东海之畔,石夫人下,在9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温岭从一穷二白走来,掠过遍地丛林荆棘,以敢为天下先的雄心和气魄,谱写出一部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时代华章。
1949年的温岭,生产总值仅为2259万元,人民挣扎在温饱线上;如今的温岭,2018年生产总值为1091亿元,是名扬海内外的中国明星县(市)、全国百强县(市)。
温岭,以万分之一的土地,创造了占全国千分之一的国民生产总值。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早在1973年,温岭晓村公社农民就自发进行了“副业单干,分田到户”;改革开放后,涌现全国最早一批个体户,诞生全国第一家“合法”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全国第一个“民主恳谈会”,在全国首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这座曾偏居一隅的城市,让全国为之瞩目、为之喝彩。
70年,江山几度秋;70年,在历史中也不过一瞬。
新石器时代的独木舟寂寞封存于博物馆,大溪镇东瓯王城遗址荒草青葱,王居安直言进谏、谢铎为民请命、赵大佑“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身影已远,坞根镇红军第十三军二师烈士陵园庄严肃穆……
岁月光影般掠过苍茫海天。
温岭,瓯越故地,曙光新城,先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幸福梦想,正在照进现实;一代代革命先驱为之奋斗的强国梦、复兴梦,从未像今天这样距离我们如此之近。
如今的温岭,物阜民丰,活力迸射;如今的温岭,推陈出新,砥砺前行。
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一幅幅壮丽而温暖的美好图景正在眼前次第展开——
绿色为基,筑就美丽温岭。
碧水泱泱,青山延绵,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国家级生态区”,从环境革命到全域建设大花园,温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步伐愈加坚定,美丽山川与美丽人居交相辉映,自然环境与人文精神互融共促。
创新引领,演绎活力温岭。
从兴办家庭作坊起步,从小商品入手,从小产业发家,温岭人自力更生,创造了泵与电机、汽摩配件、鞋帽服装等一个个“以小搏大”“无中生有”的中国奇迹。
和谐为桨,扬帆幸福温岭。
草房、瓦房到楼房,阡陌小道、盘山公路到海陆空立体交通网, 温岭以丰厚的民生账本、生动的民生答卷,回应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殷期盼。
……
这巨变,我们听得到、看得到、感受得到;
这巨变,我们亲身经历、铭心刻骨、触手可及。
温岭每一个山乡、渔村、街道的巨变都折射着“中国梦”,“中国梦”也烙印在每一个温岭人心上。
如今,恰逢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未来的挑战更加严峻,未来的征程也更加光明。
温岭,历经坎坷和艰辛、辉煌和荣耀,这座新千年第一缕曙光所照耀的阳光之城,更多的是“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奋起与豪情!
在实干中克难攻坚,在实干中再创优势,在实干中成就跨越,温岭正在以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新一轮改革大潮中勇立潮头、走在前列,再造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奔腾年代。
辉煌温岭70年之城市乐章
滨海美城 千年蝶变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
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明成化五年(1469年),置太平县(县以境内太平岩得名),属台州府,治所设太平乡泉溪。1914年,因与山西等省的太平县同名,改以县西温峤之别称“温岭”为名,称温岭县。1949年5月28日,温岭县城解放。1994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这是一座演绎奇迹的滨海美城——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人口从50万增长到120多万,中心城区面积从2.6平方公里扩大到60平方公里,国民生产总值从2200多万元增长到1000多亿元;曾先后获得全国工业百强县(市)、中国明星县(市)、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等荣誉称号。2018年,入选中国最佳县级城市30强。
随着城市框架不断优化,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城乡融合不断推进,120万温岭人正朝着建设山水优美、生态宜居的现代工贸名城大步迈进。
一个充满着魅力与潜力的大温岭,已经崛起;一个充满着信心与希望的新温岭,正在到来。
城市中心之变——
从传统古城到现代都市
温岭城市新区九龙湖畔,一幢高达297米的五星级酒店,正在拔地而起。2020年,酒店建成后,将成为温岭第一高楼,成为温岭新的城市地标。
总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的温岭城市新区,是集行政办公、商业金融、居住娱乐、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都市区,正在打造台州南翼副中心城市新核心。
走在城市新区,各种造型别致的地标建筑随处可见。在中华北路,总投资近60亿元的现代化大型城市综合体——温岭银泰城,是温岭最具人气的地方之一;万昌北路两旁的总部经济基地,高楼鳞次栉比,已成为温岭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横穿市中心的九龙汇湿地生态公园,不仅是城市的绿肺,还是“山水城市”的城市景观品牌;博物馆、图书文化馆和医疗中心、行政服务中心、会展中心等城市功能性项目,散落在新区各处,极大地完善了城市功能。
“目前,城市新区已成为温岭新的城市中心,从无到有,只用了十几年时间。”温岭城市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正卫回忆,2002年城市新区启动建设时,这里还只是一片农田。当时,温岭老城区人气最旺的大型商场,还是两层的温岭购物中心,地标建筑则是温岭市政府大楼。
实际上,城市新区取代老城区成为城市中心,是温岭建县500多年来,城市中心首次发生转移。此前,从明成化五年(1469年)置太平县,到1914年改名温岭县,再到1994年撤县设市始称温岭市,温岭的城市中心,一直都位于老城区区块。
如今,从太平街道县前街南行,穿过小巷,可见一座古老的城门跨街而立,那就是温岭县城仅存的小南门城门了。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当前,城市新区正在围绕“提升城市新品质”这条主线,以宜居宜业为目标,凝心聚力,使城市新区真正成为温岭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主平台和主引擎。
规划理念之变——
从GDP为中心到以人为本
城市建设是否就要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产业发展是否必然带来污染?拥堵和内涝一定是城市的通病吗?
温岭东部新区——这个从滩涂中建设起来的产业新城,以卓有成效的实践,对此作出了令人满意的回答。
自2010年起,温岭东部新区就开始探索实现生态安全、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共生共赢的新路径,深入研究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全方位建设城市绿地景观系统、河湖水体系统、生态湿地系统和城市慢行系统,初步建立起“海绵道路、生态厂区、绿色湿地”三大体系。
2016年,温岭东部新区成为浙江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单位,并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范围。
“温岭东部新区是一个产业新城,城市建设围绕产业发展进行。在建造新城时,我们特别注重保护城市生态,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温岭东部新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林剑说,2010年,东部新区就制定了生态基础设施规划,随后制定新区城市总体规划,通过“高起点规划、低影响开发”,把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到最小。
温岭东部新区的探索,代表了城市发展的最新理念。70年来,温岭从解决温饱到实现全面小康,国民生产总值从2200多万增长到1000多亿元,和许多地方一样,温岭城市发展也经历了从“以GDP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的过程。
在温岭市规划馆,展出了历年的城市规划。1982年以来,温岭先后开展了4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2轮市域规划修编。
从1982年的“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1995年的“浙江省东部沿海现代工贸城市”,到2001年的“浙江省富有山水特色的工贸名城”,再到2015年的“浙江省山水优美生态宜居的现代工贸名城”……
规划中对城市性质定位的改变,生动展现了温岭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温岭落地生根的过程。
发展格局之变——
从城乡分离到城乡融合
提升温岭主入城口迎宾大道街道景观,改善“温岭最美入城口”温岭火车站形象……
“今年,我们要推进8个村庄的全域改造,涉及2800多户,55万平方米,签约拆迁房屋数量占温岭全市的55.7%。”温岭市铁路新区管委会主任陈海亮充满憧憬地说,不出3年,铁路新区的面貌将会大变样。
温岭铁路新区位于温岭城市规划“金十字”的发展中心,由两个省级小城市试点的省级中心镇——泽国镇、大溪镇和横峰街道的部分区块组成。这里,是温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主平台,旨在打造成为台州南部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温岭城市副中心和门户窗口、生态宜居高铁新城、泵与电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世界级千亿产业集群主战场。“铁路新区的建设,把泽国镇、大溪镇,以及正在北扩的城市新区连成一片,实现城乡融合,从而真正拉开城市框架。”陈海亮说。
届时,将覆盖近百万人口,“大温岭”实至名归。
在温岭市规划馆,一组组照片,形象展现了温岭城区从清光绪年间到现在,呈扇形快速扩张的过程。
“30年前,温岭城区只有一条主干道人民路,现在的中华路、万昌路、迎宾大道等成为新的主干道,铁路、轻轨、高速公路、高架快速路四通八达。”1984年参加工作的温岭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颜心慧感慨地说,尤其是1992年“超创干”动员大会后,温岭迎来了大建设时代,城市框架迅速拉开,城乡一体进程加快。
如今,温岭小城镇建设在新一轮城乡融合的发展进程中,可以说特色各异、惊艳四方:
“台州商埠”泽国镇,以“打造工贸名城,建设生态泽国”为主攻方向,致力成为环境优美、生态宜人的温岭市域副中心城市;“东瓯山水美镇”大溪镇,依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小城镇”项目试点单位、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的利好,初展现代城市风姿;农业重镇箬横镇,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温岭东部经济中心;革命老区坞根镇,发展红色旅游,助推村美民富;新千年第一缕曙光首照地的石塘,成为一张旅游金名片……
相信城乡全面融合发展的温岭,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又将是一副全新的未来都市模样。
辉煌温岭70年之产业乐章
工贸名市 名扬天下
风,起于青萍之末。
1983年,泽国镇牧屿村的4位村民筹资9000元,组建温岭县牧屿牧南工艺美术厂,成为中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
35年后的2018年,温岭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投资潜力100强,中国最佳县级城市30强。
给我一个机会,还你一个奇迹。正是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契机,温岭从默默无闻的农渔业县向闻名全国的现代工贸名市华丽转身。
而在这一市场经济奇迹诞生的背后,则是温岭70年来厚积薄发的产业变局——
三大产业比重,从1949年的76.2∶7.9∶15.9,发展成为2018年的7.7∶41.3∶51,非农产业的比重提高了46.1个百分点。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升级与优化,温岭这个“中国明星县(市)”“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新的时代依然前景可待,未来可期。
工业制造之变——
从户户冒烟到全域升级
中国水泵看温岭。温岭大溪镇104国道两侧,泵企错综林立。在这片热土上,拥有着全国最大的泵业集群。
一组数据令人惊叹:温岭小型水泵的产量,占全国市场的2/3,世界市场的1/7,其中井用潜水泵、农用潜水泵、家用屏蔽泵等多个品类产量全球第一,而全国7家小型泵上市公司,温岭就占了4家。
2018年,泵与电机产业产值450亿元,占据温岭工业总产值的1/4。泵与电机产业是温岭制造业70年发展的典型缩影。
解放之初,温岭工业几乎空白,只有一些机械、纺织、印刷、碾米等小作坊。1949年,工业总产值仅466万元。
1950年,政府接管百年老字号阮万昌酱园,建立温岭第一家国营工业企业——泽国酿造厂。如今,改制后的浙江万昌酱园酒业有限公司仍酒香飘扬。而其所在的泽国,也已发展成为全国第三批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国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全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形成了以泵与电机、鞋与皮革、汽摩配、机床工具等四大传统产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改革开放前,大溪是温岭最穷的,土地少,饭都吃不饱。”60岁的大溪镇工办原主任徐里林介绍说,当时的县办集体企业山市刀剪厂效益下滑,工人先做鼓风机,后来转做水泵,于是诞生了温岭第一台水泵。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小作坊模式降低了准入门槛,沿着老104国道,泽国、大溪等地工业经济发展迅猛。1985年底,温岭全市股份合作制企业达7000多家。
1990年后,“一镇一品”专业镇相继涌现,如泽国成为“中国小型空压机之乡”“铝塑复合材料之乡”“民族鞋业之乡”,大溪成为“中国水泵之乡”“中国水泵电容器之乡”“中国日用品塑料之乡”等。
1976年的年工业总产值仅2600万元。目前,温岭有182家产值超亿元企业,9家上市企业,连续多年跻身全省17强县市前列。
如今的温岭工业,已进入“凤凰涅槃”的关键时刻。
温岭经信局副局长王萍介绍说,温岭正在聚焦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通过全域整治升级、小微园区建设、推行标准地优质项目库等途径,全力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目前,在铁路新区,国家级泵类检测中心和省级泵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已初具雏形,在东部新区,泵业上市公司产业园基本成型,今后温岭以创建水泵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抓手,打造泵与电机千亿级产业集群。
农业生产之变——
从人畜耕作到智能机械
走进箬横镇农业大户江福初的深加工厂,机器轰鸣,西兰花经过清洗、杀青、预冷、沥水、速冻、包装等10来道工序,打上“箬冠”的商标,通过其自有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民以食为天。箬横水系稠密,土壤肥沃,被誉为“温岭粮仓”。但新中国成立前,箬横早稻亩产只有“一担谷”,多数农民吃不饱饭。1949年,整个温岭农产品的总产量仅为12.4万吨。
到了1955年,泽国的粮食平均亩产达到807斤,引起中央领导关注,国家为此奖励了一台拖拉机。次年,还成立了温台地区首个拖拉机站。
上世纪90年代之前,温岭多以种植小麦、水稻等为主。此后,蔬菜、水果种植和水产品养殖的比重越来越大。
新世纪以来,温岭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始终没有忽视农业的基础地位。箬横镇宣传委员潘建华介绍说,早在2006年,箬横就成立全省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目前,仅箬横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8家,家庭农场119家,涌现出玉麟西瓜等一批品牌,成为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镇。
翻阅温岭县志可以发现,温岭的粮食作物产量产值逐年增长,实现了农业生产从依靠人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作业为主,从“看天吃饭”到自动化作业、智能化控制、工厂化生产的历史性转变。目前,温岭全市拥有现代农业机械装备达32000多台(套)。
这些年,温岭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着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农业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卓有成效,并成为“全国渔业生产先进县”“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和2012年农业部认定的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还被评为国字号的“果蔗之乡”“高橙之乡”“大棚西瓜之乡”“大棚葡萄之乡”“草鸡之乡”“海虾之乡”“鱼鲞之乡”等。
商贸旅游之变——
从物资短缺到品质生活
天气渐暖,坞根迎来了旅游旺季。各地师生纷纷来到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坞根“红军谷”,重温红色记忆。
坞根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二师的诞生地,被誉为中国东部的“延安”。近年来,坞根通过开发红色资源,激活乡村旅游,借势打造一村一品景区村庄。
“2018年,坞根共吸引游客30万人次,比2017年翻了两番,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800多元,同比增长10.4%,美丽经济效益日益凸显。花溪村今年着手申报国家3A级景区。”坞根镇宣统委员叶伟建说,而在解放之初,坞根陆路进出境货物,都靠挑夫翻山越岭从温峤、县城、楚门等地肩挑背扛。
1987年,开建温岭首个公园——虎山公园;2002年,长屿硐天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区;2013年,首家民宿营业……
如今的温岭,从沿海到山麓,“硐、山、海”三大特色旅游区格局基本形成,满眼绿意成为温岭全域旅游发展的最动人底色。
2018年,温岭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90万人次,同比增长13.1%,旅游总收入207.61亿元,同比增长15.0%。
解放之初,相对于几乎一无所有的旅游业而言,温岭商贸服务业还算是有点薄产。1950年,全县工商税收为31万元。商贸服务业的真正兴起,则是改革开放后。
万寿路这条商业街,当年有“台州第一街”之称。上世纪80年代,为改变“看城市像乡村,看乡村像城市”的怪现象,温岭建起了“台州民资第一街”万寿路。曾一时风光无二的万寿路,现已不复往昔繁华,成为一代温岭人的城市记忆。取而代之的,则是日趋成熟的城市新区银泰购物中心商圈和九龙商圈,特色鲜明的九龙汇商业步行街、新天地等商业街区等。
温岭还是台州唯一入围省级批发零售改造提升试点县市,首批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体系“麒麟计划”实施县市之一。阿里研究院发布《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8)》显示,温岭以97个淘宝村的数量高居“2018年全国十大淘宝村集群”第三位。
2018年,温岭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1.4%,拉动GDP增长3.97个百分点,成为推动温岭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三大产业的蓬勃发展,映射的是温岭人越来越追求品质的幸福生活。
辉煌温岭70年之人文乐章
宜居福地 润泽以温
在很多人眼中,温岭是一个有点神秘、也有点神奇的地方。
她,千百年来饱受台风肆虐之苦,却从不怨天尤人,抗台风、筑大坝、修海塘,还硬生生地把一个几近废弃的石头小岛变成全国知名的旅游热地,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千年曙光变成有景点会生钱的朝阳产业;
她,一直来偏居一隅且交通落后,却从不屈服气馁,走东北、闯西南、渡远洋,还硬生生地在万分之一的地盘上创造了千分之一的国民生产总值,使一个籍籍无名的滨海小城成为全国百强县前30位的常客;
她,生来就是地少水缺资源匮乏,却从不甘于落后,开先河、抢先机、争前列,还硬生生地成为了在中国市场经济大潮中屡创第一的弄潮儿;
……
不过,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字——“人”。
兼具山之硬气、水之灵气、海之大气的温岭人,似乎总是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使温岭这座城市充满着无穷的魅力与活力,使温岭这方水土洋溢着幸福的温度与态度。
生态环境之变——
从粗放脏乱到美丽宜居
起风时,松涛阵阵,站在五龙山山巅远眺,浑然忘我。
但这样的美景,70年来,也曾失去过。温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科科长颜福彬介绍说,1984年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发现,温岭森林覆盖率仅有25.07%。1989年,当时的温岭县委、县政府提出“三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温岭”。如今,温岭已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森林覆盖率上升到33.09%。
静听时,流水潺潺,走在宁静的东月河岸边,静谧惬意。
同样,这条温岭的母亲河,也曾哭泣过。“上世纪80年代,人口快速集聚,两岸低小散行业兴起,河道迅速发黑发臭。”温岭市环综委副主任颜海波回忆,2005年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曾一度好转,但好景不长,根本挡不住污染的“大军”,母亲河从此长“病”不起。
直到“五水共治”开始,温岭在源头上实施截污纳管,并借着“三改一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污水零直排区”、“基本无违建市”创建的东风,拆违建、防源头、治污染,才让林木葱郁、鱼翔浅底。
水网密布的泽国镇,是温岭首个被命名为“国家卫生镇”的乡镇。从鹤桥公园望出去,只见河岸两边的废旧厂房和违法建筑被拆除后,建起了划桨广场、水幕墙、24小时自助书店等,令人流连忘返。
和“环境革命”一样,同步开展的“厕所革命”“垃圾革命”,也在彻底改变着温岭的人居生态品质。
截至2018年12月底,温岭完成新改建各具特色的公厕1543座。“城市公厕革命正在向农村延伸。”温岭市环卫处主任谢兴昌说,10多年间,温岭公厕完成了从露天粪缸、旱厕到简易公厕、再到公厕驿站的转变。
1994年,温岭有了第一座填埋场,一天处理300吨垃圾。2009年,建起第一个垃圾焚烧发电厂,后来又有了东部一期垃圾焚烧发电厂,总焚烧处理生活垃圾能力为1700吨/日。而二期项目,预计能实现全市垃圾焚烧总规模2700吨/日,其中包括污泥处理300吨/日。
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70年来,温岭的生态环境有着质的变化。
公共事业之变——
从保障乏力到全省领跑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所学校,到如今的294所学校;从1950年的一个电影管理站,到如今的17家电影院……
70年来,温岭在公共服务保障领域方面的基础建设,有着前所未有的进步。就如医疗保障,温岭是2004年全省首个把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农医保报销范围的县级市,并首开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特殊补偿的先河。
不过,对于温岭老百姓来说,最直接、最显著的变化,恐怕还要数交通出行。
今年59岁的浙江畅达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卢晓,1979年子承父业投入客运行业,进入浙江省运输总公司温岭站。卢晓的父亲是温岭第一代客运司机,起初行驶范围就是从黄岩到玉环,途经温岭仅有一个停靠点。1955年温岭县汽车站建立时,其实只是一个遮雨的大棚。
凭借水网密布,温岭于1956年成立“公私合营温岭轮船公司”独家经营全县内河客运。1982年内河客运达到高峰,年客运量300多万人次。1983年,陆路交通开始逐渐发展。1987年的内河年客运量仅有94万人次。
1985年,温岭才有了第一趟出省的班车,开往上海。但此后发展十分迅速。
在温岭市交通局局长潘华荣看来,温岭人对造路是有情结的,骨子里对交通建设怀揣着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拼劲。
1994年2月,温岭撤县设市,但每万人拥有公路里程仅为2.5公里,处于全省倒数第二位。同年10月,温岭召开通村公路建设动员大会,并于1997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路网在不断延伸,也在不断升级。1986年,藤岭隧道通车,开创国内股份制建设交通的先河;1995年,全国最长高速公路隧道之一——甬台温高速温岭大溪至湖雾岭隧道开工;1996年,温岭迎来了城市公交车;2009年甬台温铁路温岭站开通; 2012年,台州首条城市高架、温岭城东高架桥开通;地处铁路新区的温岭火车站,日最高峰进出站客流量能达4万多人次……
潘华荣介绍,今后,温岭将呈现“七纵五横”为骨干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实现“138”交通圈。即温岭市内全域基本上能做到10分钟上高速,30分钟到市区以及台州中心城区,80分钟到杭州。
人文精神之变——
从自强不息到开放包容
千百年来,温岭三面濒海,是台风最爱光顾的我国沿海城市之一。近70年来,直接登陆台州沿海的台风有18次,其中温岭就有8次。
温岭人几乎与生俱来的自强不息特质,表现出了“温岭式硬气”——
1951年,为支持抗美援朝,勒紧裤腰带捐出了两架“温岭号”战斗机;1957年,为解决饮用水源问题,投工186.76万工,仅用一年就肩挑背扛出总库容量3500万立方米的湖漫水库……
在惊涛骇浪中挽救了千余条生命的“平安水鬼”郭文标、扎根田间30余年的“西瓜皇后”林燚、70年不忘初心的“温岭市少先队终身总辅导员”俞明德、病魔缠身仍结对资助贫困大学生的“爱心水手”龚桂方、平均每年出海施救100多次的“海上飞虎队”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
他们,都是可歌可颂的时代楷模,是温岭的脊梁。
最是书香能致远。从东瓯古国走来,温岭还饱蘸了海洋文化的开放包容和石文化的厚重坚毅。1987年,温岭县图书馆包括(乡镇分馆)总藏书仅17万册。32年后,全市图书总藏量已达到150万册。
为了打通全民阅读“最后一公里”,温岭连续9年举办全民读书月活动,坚持全民阅读一个都不能少,深化“东海诗歌节”“夫人峰文学季”“图书漂流”“书香创建”等一批精品阅读项目和品牌文化平台建设;至2018年底,已建成300家家庭图书分馆,其中七成在农村,服务读者超百万人次;面向低龄幼儿家庭推出“童阅计划”分级阅读体系,在全市16个镇(街道)建立亲子阅读驿站。
走进坞根镇红山村,文化礼堂里的爱心对接厅、文明家宴厅、文明休闲厅等,令人耳目一新。坞根率先实施乡风文明积分制,月月评分、公示、兑换,以“文明分”引来“文明风”。
作为浙江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温岭积极探索文明实践网络管理新机制,开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智慧云平台,实现全市志愿服务资源供需有序精准对接,引导带动更多的市民积极参与科技与科普、人文关怀、社会关爱等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2014年底,温岭推出网络正能量形象曙光狮。它融合了中国梦、千年曙光、传统吉祥狮子等元素,通过漫画等形式,利用新媒体传递正能量,迅速成为全国“网红”。
人文素养不断提升的温岭人,正在以新的姿态,拥抱新的时代,创造新的奇迹。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