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听交响乐、家门口看艺术展、屋檐下品茶和人生……朴素的日子,不乏诗情画意,又充满人间烟火。
近年来,台州市积极探索艺术“众筹互建”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播下文艺的“种子”,让村民在家门口乐享“文化大餐”。
留住乡愁 激活记忆
5月8日早上,在大盘山脉和天台盆地交界处,一座村庄“醒”了。这是天台县峇溪村,从昔日“空心村”蝶变为美丽乡村。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
改变发生在2015年,村里建起了书画馆——王德惠书画馆。峇溪村(原溪头王村)是已故画家王德惠的故里。
步入展厅,看到王德惠捐赠的101幅精品力作。70多个年头,画家面对苦难,甘守寂寞,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寄情丹青。
“这里办展不断,外地名家和村民都有。名人书画馆和公益书屋,在乡村生根发芽,滋润着村民的精神生活。”村文化管理员王逢祥说。
“我们顺势实施乡村振兴计划,盘活村口30多亩闲置用地,兴建峇溪谷乐园;凭借村前的峇溪水资源,打造飞腾峡漂流项目;发展规模化、集约化香榧和黄茶种植业……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持续增强,在外的村民纷纷返乡。”党支部书记王林辉说,昔日“荒滩”变成“金银滩”,“农民”变成“股民”,且形成模式多样、优势互补、多元增收的集体经济发展新格局。
如今的峇溪村,青山绿水催生美丽经济,特色产业迸发活力,成为囯家3A级旅游景区等。王林辉也被评为省优秀共产党员、省担当作为好支书。
黄岩区白鹭湾村是一座以版画上墙的“美丽乡村”。该村在“美丽村庄”建设中,深入挖掘村庄历史文化资源。经黄岩区委宣传部牵线,引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夏盛平教授团队,并将受捐赠的国内版画大师杨可扬、赵延年、张怀江、赵宗藻,以及台州本土版画家顾奕兴等200多幅作品,拓印上墙。
“逆流”回乡 守护家园
很多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田园梦”。因此,在大多数人奔赴城市寻求机遇的当下,也有不少人“逆流而行”,重返乡村。天台塔后村党总支书记陈孝形,曾经也是“往外走”的一员。
记者走进塔后村,去触摸这个音乐潮村的模样。只见在山水田园间,村民们坐在荷塘边,悠然自得。
因艺术的介入,更多改变还在发生。入夜时分,音乐在“我们村”民宿里流淌。因经常举办活动,这家音乐主题民宿,生意火爆。
不远处,坐落着“寻山”民宿。白墙黛瓦的乡间院落,掩映在青翠之中。至今,塔后拥有民宿70家。2023年,该村经营性收入2400多万元,村集体净收入170万元。
“艺术的距离并不遥远,就在茶余饭后的生活中。艺术的魅力,更能‘润物无声’。”在陈孝形等人的带动下,更多村民开始从事民宿和康养项目,做文创、搞农创,日子充实饱满、丰富多彩,荷包也越来越鼓。
众筹互建 赋能乡村
“日出东山哎,红似火啊……”在临海市大田刘村,村民陈建洋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因为唱山歌,成了村民们羡慕的对象;没学过工艺美术的村民刘开旺,设计出的非遗“大田板龙”,能穿村绕庄。
台州市非遗项目椒江章安剪纸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计兵,以章安老街修复为契机,推动各类传统民间工艺非遗传承人入驻老街。他也没想到,自己从普通的民间文艺家,一跃成为省“艺术乡建”带头人。
这么多的“没想到”,之所以能一一成为现实,与台州市“艺术乡建”密不可分。
台州市通过“众筹互建、城乡同建、校地共建、古今联建”“四建”模式,推动“艺术乡建”走深走实。
全市文联系统以“四建”模式为坐标,搭建众筹互助的乡村文艺活动平台,激发乡村内生艺术动力,实现乡村艺术活动有效供给;从强化乡镇文联作用、发挥和健全台州各县(市、区)文艺家驻村机制、加大文艺培训力度等途径着手,壮大乡村艺术人才队伍,打造“乡村艺校”“文耕乡野”和“文艺百师团”等品牌;借力省内外艺术院校的专业人才和资源优势,广泛开展“校地共建”,打造了横渡美术馆、海利村“大师奖”博物馆等艺术场所场景;实现创造性转化,以“艺术乡建”品牌,触发乡村产业升级和美丽乡村品质提升……
艺术乡建之路,在不断叩问“乡村如何发展、农民需要什么”之中,走得更宽更远。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