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记载于宋人《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里的句子,广为流传,却鲜有人去印证。
在台州的温岭,一位老石匠花了整整5年时间,用一块青石纯手工打磨出了一把石算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这句古语做了印证。
老石匠的“宝贝”
温岭城南镇下许村,今年75岁的老石匠邱梅福,打开收藏在柜子里的密码箱,向记者展示了他亲手磨制的“宝贝”,一把黝黑发亮的石算盘。这是他从事石匠行业40多年来的巅峰制作,重4公斤,长40.7cm,宽19.7cm,厚3.6cm。每一颗珠子和每一条梁都光滑匀称。邱梅福说,虽然有人曾在完工后出价三十万让他出售,但他还是不舍得卖掉,只打算将石算盘当做家族传承之物代代传下去。
没有人会想得到,这个做工精细的算盘,在成为算盘之前,其实是一整块重达8公斤的青石。滑动算盘上的珠子作运算,青石珠子之间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
记者了解到,青石开采是老温岭的一个传统行业,很多温岭人祖辈都是石匠,工艺精湛。40多年前,温岭全域盛行造石板房,还是青年人的邱梅福拜了当地一位石匠当师父,从学习石板造房,开始了自己的石匠生涯。后来,石板房建造渐渐没落,他转型学起了石雕工艺。石凳、石鼓、石桌,以及栩栩如生的石狮子,那都是他的拿手好戏。
他为很多人家和单位做过石雕,在当地石匠界名噪一时,即便是到了退休的时候,仍有许多客户主动上门请求他帮忙雕刻石狮子等各类石雕。跟石头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邱梅福对石头这东西有着特殊的情感。
他说,只要把石头放在他面前,他马上能辨认出来这是什么石头品种,适合做什么样的石雕。哪些省份盛产上好的石头;哪些地方石头虽然多,但质量却算不上好。这些情况邱梅福都如数家珍。
自我挑战,做一把无接缝石算盘
“我雕过很多东西,但始终没有一件能有别于他人作品的物件。”邱梅福说,在临退休的时候,他就下了一个决心,一定要打造一件别人都做不到的作品,而且是“难度越大越想要挑战。”
他说,其实石头雕刻难度最大的地方,不在于它有多大,表面看上去有多复杂,而在于它有多精致,程序有多复杂。于是,邱梅福就想到了看上去很简单,但难度却很大的石算盘。邱梅福说,一般做算盘是将算盘的各个部分单独打磨好,然后拼接组装在一起就完成了,这种做法虽然工序复杂,仅是一颗珠子可能就要花费一个月时间去打磨,但很多石匠都能做到,并不特殊。
邱梅福不想简单做个普通石算盘,而是要做一个独一无二的石算盘。“用一整块青石雕出来,没有任何拼接的接缝。”他说,这意味着雕琢和打磨都在同一块石头上完成,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儿,但做出来了,那就是对自己大半辈子手艺的肯定。
“算盘是立体的,很多地方层层重叠,珠子、13根档、横梁,交叉重叠,磨一把无接缝的石算盘,难度非常大,我只能在青石上一刀一刀地磨出来。”
从打算做石算盘那时候起,邱梅福就知道要做成功很难很难。
这几年为了做成功,大大小小的各种各样材质的算盘做废了数十个,有青石、米黄玉也有汉白玉的算盘,但真正唯一成功的只有这一把。这把13档的算盘,不论是宽度、长度还是厚度,以及珠子的圆润程度,珠子的个头,以及上下档之间的位置,都与最古老的标准算盘一模一样。
邱梅福说,磨算盘背面的横梁是整个工艺中比较困难的部分。它与珠子紧贴着,但又必须保证珠子可以滑动,每颗珠子的形状、大小,都要一模一样,一旦大小有差异,那么这把石算盘就不能算是成功的。
“最最难的还是打磨珠子。珠子与档之间有空位,要保证珠子可以上下滑动,在制作时,稍有不慎,这根细细的算盘档就会断裂,那么之前所有的功夫就都白费了。只能用锉刀慢慢地挫,在档和珠子间磨出一个空位。”
希望传统石雕技艺有人传承
邱梅福大半辈子都在打磨石头。在他的记忆中,年轻时候的那个年代,做石匠虽然说每天很多粉尘还很辛苦,但却是一种非常赚钱和有面子的工作。那时候从事这行当的人特别多,尤其是横山头、石桥头、城南镇、新河镇等地,有很多人一毕业就开始跟着老石匠学手艺,但是如今这行当的从业者越来越少了,本地石匠也即将面临断层。
“做石匠有很多粉尘,环境差,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了,哪怕现在都用上气凿子等机械化工具减低了很多体力输出,但我原来六个徒弟中,还是有五个早就脱离了这行业!”邱梅福不无叹息地说,石匠这个工种已经开始逐渐走向没落。
他希望通过展示这把近乎完美的石算盘,让更多年轻人能关注传统石雕手艺,甚至有人能感兴趣,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