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已然上市,细雨翠柳沙沙。
傍晚,雨止转晴。神仙居山峦起伏、云雾飘渺、千峰竞秀。不知不觉地,感德村已收起雨帘,降下了夜的帷幕。雨后的夜空神清气爽,月亮伏在神仙居的山梁上,星星眨吧着眼。感德村的村道洒满了月光,除了入村口有一盏地灯,反射着“感德村”三个大字,整条进村道路朦朦胧胧。我好奇地问村书记王明奇,“有路灯为什么不开灯?”王明奇说:“我们的路灯是太阳能的,这几天连续下雨,影响蓄能了。”县纪委书记徐佩华责怪王明奇,“那今天上面同志来了,照明电也得开一下吧!”王明奇“回怼”道,“这不行的,用照明电要花集体钱的,再说我有手电筒呢!”王明奇提着一只大号蓄能手电筒,打开后,亮的耀眼,像一只探照灯。借着灯光,我才看清,这个村书记瘦高个,上了年纪,但腰板笔挺、两条裤边烫的挺刮,穿一双黑色军用球鞋,一看就像个“老革命”。
夜晚的风裹挟着丝丝寒意,看不清远处村庄的模样,但能看见窗户里透出的暖光次第亮了起来,这是一个宁静古朴的小山村。王明奇用手电筒挥了挥:这是胡萝卜农场、一米菜园,小麦正在拔节抽穗,是学生们研学游的基地。那几个“胡萝卜农场”卡通字好像听懂了他的话,在风中手舞足蹈。回归田园,是让孩子们永远不忘乡村的美好和劳动的乐趣。
夜色静美,月光旖旎,远山近村,更添几分冷艳的妩媚。我们沿着村道一路向里,天上的星月忽闪忽闪的,仿佛也跟着我们走。不一会儿听见了泉水淙淙,“吱呀吱呀”的水车在水流的冲击下旋转翻滚着,溅射的水花吸引着黑压压的鱼群。我突然想到一句话“流水不争先,争得是滔滔不绝”。这就是感德堰,修于南宋,时年堰渠开通之时,一段暗涵沙石淤积,一村民钻进涵洞进行疏通,不料溪水暴涨,不幸遇难。村民们为纪念他,将堰取名感德堰。感德堰像一匹柔软的碧玉带,镶嵌在母亲的怀里,它坦荡无私,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两岸百姓。这条长达6公里的水渠,担当着2万多人的生活用水和1000余亩良田的灌溉。水堰的上游是韦羌溪,溪的源头是神仙居,鱼翔浅底,一泓清水穿村而过,这是这个村庄独有的灵气。
自宋以降,感德园、感德池、感德廊、豆腐坊、汉青染坊等因水而生,移步成景,每一个节点都是历史的天空。
寄情于一方好山好水,青年创客黄山,北方人,是个攀岩爱好者,他创办的户外运动俱乐部和YM岩鞋工作室在国际攀岩界有一定影响力。黄山说,他一开始仅是修补国内外寄来的岩鞋,后来干脆自己生产了。车间里10多位女工正在作业。有位大姐告诉我她已65岁了。王明奇说,这地方原来是牛棚,村里一年一万元租给黄山,既解决一部分人就业,也可作为游客参观体验点。像这样的老屋出租,村里还有10多处。
了解得越多,就越对这个“当家人”有兴趣。王明奇是28岁担任村书记的,今年已经68岁了,任村书记已近40年了。我带着疑问问白塔镇党委书记沈江,“这个村的年轻党员发展是不是有问题?”沈江说,“我知道你为什么这样问,这个问题不止一次被问到了,感德村党支部是五星级支部,每年按计划发展党员,仅这4年就发展党员8名,中专及以上文化18人。”沈江说,别看王明奇68岁了,他非常重视学习,理念非常新,一点不落后。他老早有退下来的想法了,但村民不同意,找到一个好当家人不容易,都希望他继续干。感德村经历过二次撤并,2013年,前邵村与鱼山村合并为邵山村,2018年,邵山村与圳口村合并为感德村。合并后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467户,1553人,耕地1170亩,园林260亩,山林3960亩。村子虽然经历两次调整,村“两委”班子多次重组,但几个自然村的党员和村民都充分信任王明奇。王明奇也从村支书成为了村党委书记、主任。
1984年4月,退役回乡的王明奇当选为白塔镇圳口村村支书,向全体党员和村民承诺:“不赌博、不饮酒、不在公共场所抽烟、不到娱乐场所消费、不到老百姓家白吃饭、不搞宗族派性。”当时,有人认为这是“选举语言”,都半不靠谱,但反正是个穷村,就让他试试看吧。“一诺千金”,王明奇近四十年一直践行着诺言。
1984年4月,王明奇在圳口村走马上任时,村集体账户上只有8.23元的家底。但改革的春风已经吹醒神州大地,“村子要发展,必须放开手脚搞经济,尽快改变穷村现状。”王明奇下定决心。六条规矩后,王明奇又主导出炉了一条规矩:每年的大年初一,村民代表统一集中到村委会门口的晒场上,实行群策群力的“大事民决”制。而村务大事,就按照“一事一议”方式,由村民投票表决,变“为民做主”为“让民做主”。“土地流转、林权改革都是关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要事,也是涉及村民利益的大事,哪怕有一户人家不同意,这个事情都办不得。”尊重群众意愿,把好事办好,不搞“一言堂”。建造大桥、架设有线电视、硬化水泥路面、建设电话村、开发“农家乐”、培育“神仙居”早餐品牌,村里每一步的重大发展,都在村民的积极参与与见证中进行。何谓:“同心同德”,这就是最好的注释。
2004年,圳口自然村将山林收归集体所有,统一开发,建设500亩用材林,发展杨梅和茶叶产业。2004年底,每个村民拿到了村子里第一笔150元的分红,可高兴了。提起当时的场景,今年83岁的老文书王雪浪还颇为激动。
2008年,感德村从外地引入白茶、黄金茶等珍稀茶叶品种,按照绿色生态生产标准进行管理,每年炒制的新茶在市场上可是抢手货,每斤可以卖到1000多元。村民一点点得实惠,集体经济也一点点积累起来,王明奇的威信也随之一点点树立起来了。
这几年神仙居景区火起来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王明奇觉得机遇来了,一方面对村庄进行“微改造、精提升”,一方面动员村民发展民宿产业,承接神仙居的溢出客流。为避免盲目无序开发,感德村将村子划定为开发区域和保护区域。石桥倒影、水岸石阶,亭台楼阁、雕梁回廊,民居小巷处处可见江南韵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2017年来这考察时就喜欢上了仙居,并最终选定了感德村,在这里开了酒店。”来自上海的融悦民宿主人刘芳说。酒店开业后,员工大多是从村里招的,平时的蔬菜也优先从村民家里买。王明奇说,这里原是村委办公楼,他觉得太浪费了,遂把村委搬到对面小楼里,出租出去增加集体收入。同时,对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古节点,进行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并推出了嬉溪水、摸螺蛳、玩石头、网小鱼、冰西瓜等12种“趣游感德”的玩法。恢复豆腐坊和汉青染坊,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磨豆腐,蓝印花布印染。2021年,该村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从3年前的50多万元增加到246万元,村集体存款从84年的8.23元增加到2022年1100余万元,年底村民分红从84年的户均150元到2022年的人均1000元。
村子富了,村民富了,村书记富了吗?过得去吧。当了30多年的村支书,王明奇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家中入眼的只有当年妻子的二件嫁妆,一张雕花的方桌和一个雕花的橱柜,这也是王明奇家中最值钱的家当。“别人都说先大家后小家,他是顾了大家,顾不上小家。”王明奇的妻子余凤娟是退休教师,提起王明奇的三十几年村支书生涯,余凤娟带着一丝自豪。什么是初心?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按入党誓词去做,雷打不动。“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份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份量就有多重。”
徐佩华是县纪委书记,他专门组织力量对这个明星村进行巡察,发现这个村38年来无信访,38年来没有一名党员干部受到纪法处理。也没有一名干部染指工程建设,谋取私利。答案只有六个字:公正、公平、公开。说明什么?村干部一身正气、廉洁奉公。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王明奇自担任村支部书记以来,特别注重制度建设。超过2000元的开支由村“两委”集体讨论决定,5000元以上的由组长以上干部讨论决定,10000元以上的由村民代表进行表决;村监会对村级财务实行定期公开制度,确定每月10日为村财务审核公开日,重点审核村级收支情况,坚持每笔钱都第一时间入账、每笔钱都事无巨细公开。村里最为敏感的宅基地指标分配,全部由符合条件的村民抓阄决定。
有了完善的制度,更重要的是执行,不执行,等于一纸空文。王明奇清楚村支书是村里的“一把手”,而不是“一霸手”,要带好头,不破规。1987年,圳口自然村获评省级文明村,王明奇领到了3000元奖金,从台州黄岩回到村里已是晚上。到家第一件事,王明奇就骑着自行车将钱交给了村财务,确保村集体资金在干部身上不过夜。在村务公开栏,村账一月一公开,细到“一枚螺丝、一卷胶布”,群众对村里的家底了然于心。
感德,从“穷村”到“富村”的实践,从“破村”到“美村”的蝶变,印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这固然离不开党和国家好政策的加持,但在基层,关键还是有一个一心为民、担当作为的好班长。我们看到感德村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建设中,上级拨款并不多,更多的是事在人为、主动作为,始终把发展放在首位,不搞理想化、不干超过自身财力、资源承受能力的事。充分利用景区溢出效应、山水自然禀赋、历史文化遗存等做足加减法。尊重自然肌理,不搞大拆大建,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从这个意义上说,感德的做法更有说服力。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