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赵雁君作品《诗路雁迹——赵雁君“浙东唐诗之路”书法集》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诗路雁迹》包含浙东、越州、萧山、绍兴、上虞、嵊州、新昌、天台等8个篇章。浙江新闻客户端将依次刊发,以书之名,共襄盛宴。今天刊发《新昌篇》《天台篇》。
《诗路雁迹· 新昌篇》
浙江是一座书法大省,赵雁君是其独特的书家。
是春日,沿着唐代诗人的足迹,赵雁君来到天姥山,用楷书长卷写就李白的千古绝唱《梦游天姥吟留别》,还有天姥山不远处的沃洲山。
千余年前,白居易在《沃洲山禅院记》中开篇写下:“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将沃洲山和天姥山并称为该地区的“眉目”。
是冬日,天姥连天向天横——为创作《诗路雁迹》赵雁君多次沿着唐代诗人的脚步,踏出了一条承载理想、独具风骨的精神文化之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位于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段的天姥山正是因“仙”得名。
山中住着诗仙。
早在东晋,谢灵运修筑了七百里长的剡中游道,频繁穿梭于天姥诸峰,并在此中开垦了山水诗的源头。在他的诗中,天姥主峰“天姥岑”三个字已经赫然在目:“暝抵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如云霓,还期哪可寻。”及至唐朝,天姥山已是一座矗立在诗人心中的文化名山。
因此,笃信道教和神仙、被誉为“诗仙”的唐朝大诗人李白来了,他来了又来,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时,还在梦中就神游天姥,因之写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旷世奇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他在诗中极尽渲染之能事,展示了一个缤纷浪漫的神仙世界:“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太白的“仙人世界”和他的“诗仙”身份已经化为永恒。
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除了李白,还有数以百计的诗人先后来天姥壮游、隐游或仙游,留下的大量诗篇。
来到新昌,赵雁君欣喜地发现,有400多位唐代诗人曾到过天姥山麓的小城——新昌,因此成为这条不朽诗路上的重要节点,也成为《诗路雁迹》中的重要篇章。
除了唐诗,新昌地域内还产生了三个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文化地标。南岩,新昌县城西侧的南岩是《列子·汤问》《庄子·外物》两则寓言的地理背景,尤其是任公子“蹲乎会稽,投竿东海”的钓鳌寓言,因怀抱壮志、锲而不舍的内涵而被后人传颂不衰。唐诗中反复出现的“钓公”“钓叟”“钓竿”“钓翁”“钓烟波”“钓六合”“钓沧浪”“钓东海”“钓夕阳”等等都源出于此,古老的汉前文化对唐代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赵雁君笑言,在新昌采风时,有来历和有传说的古桥、古道、古建筑、古村星罗棋布,不胜枚举。沿着唐代诗人们踏歌而行的诗路徜徉,一不留神就会走进历史的诗意中。
为此激动,彻夜书写。赵雁君在此篇章中,诗与书、古老与现代融为一体,似乎这样才能表达他行走唐诗之路的感怀,表达伟大诗人歌咏的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的大爱大美。
静静地,“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的歌吟从天外传来……伴随着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千古绝唱,当赵雁君眼前呈现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繁花盛景,刹那间,诗与歌、书与诵,让他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诗人笔下瑰丽的山水世界。
是奇思遐想,是朴拙神态,是表情达意,都无法归结。想必赵氏书体的创新便在于此——非隶非楷、似隶似楷,亦楷亦行。
你看,这一篇章中,那既以魏碑墓志为根,又掺以晋人笔调的楷书长卷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你看,这一篇章中,那既有隶书朴拙的碑学意味,又有洒脱秀逸的帖学底蕴的楷书条幅孟浩然《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
你看,这一篇章中,那创立出隶楷相融、碑帖结合,既宽博浑厚,又活泼灵动的大楷对联卢象《家叔征君东溪草堂》、大楷高堂灵辙《天姥岑望天台山》。
每一件都独具特色的碑版楷书,每一件都独具独色的书法新风。
一次又一次,当赵雁君极具艺术表现力的书写伴随着天姥山深情歌吟,那如梦如幻的新昌由远及近之时便笔墨生辉——流芳千古的诗篇,成于赵雁君笔下;在山水之间挥毫,又于《诗路雁迹》上与当代相碰撞而大放光彩。
一幅又一幅,如同一部庞大的穿越史诗,牵动、感染、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与情感。在创作《诗路雁迹》过程中赵雁君历经了解、融入、突破三关,将唐诗与不同书体结合起来,又将大与小、长与短的元素运用其中,同时在书写中加入赵氏笔墨,向人们再现了一条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新昌篇。
我欲因之梦吴越——随性的赵雁君踏着唐代诗人随性的脚步,书写出了一条承载理想、独具风骨的精神文化之路,在浙东唐诗之路新昌段,有幸与大唐诗人神交,在跌宕起伏的诗竟中聆听华丽的诗篇。
一条唐诗路,千年被传颂,诗歌繁华处,李白曾梦游新昌,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地方,若要问及世人,有几人能知新昌,回答者一定是聊聊数语,若是问及唐代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读书人大多是带着些仰慕的情绪回答:这是千古名诗,诗中的天姥山是唐诗的圣地。
一座天姥山,使赵雁君变得梦幻,有多少书写,寻着这个梦幻而来,又带着梦幻而去。
一直以来,天姥山的梦幻格局似乎从未打破,而书家赵雁君的到来,带着些许神秘,承载些许理想。
《诗路雁迹· 天台篇》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
歌一阙词,让荡气回肠永流传;
写一幅联,联袂一道文化盛景;
这部《诗路雁迹——赵雁君“浙东唐诗之路”书法集》正是赵雁君跟随李白梦游,杜甫归帆,白傅垂文,与诗人们且行且歌,一路风光一路泼墨,写就的一条新时代的唐诗之路。
可以说,一座天台山,半部宗教史。
天台山是佛教胜地。佛教在东汉传入天台,敦煌高僧昙猷法师以弱冠之年来到天台传播佛教,最终禅定于此。至隋朝,天台宗的创始人智入山,先在石梁和佛陇开拓天台佛国,最后在天台山南麓发展为规模宏大的国清寺。他的学说集南北朝各家之大成,在中国佛教史上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天台山不但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也是韩、日两国佛 教天台宗的祖庭。
天台山也是道教胜地。相传东周周灵王太子王子乔在天台升仙,传说天台赤城山有金台玉室、仙人芝草无数。三国时,葛玄在天台创建了道教灵宝派,建桐柏观,天台成为道教南宗的圣地。晋朝魏华存、葛洪、许迈都在赤城山炼丹,赤城山玉京洞成为道教第六洞天。到唐朝,天台山千僧万道、寺观棋布的盛况,不仅吸引了高僧名道、文人墨客,甚至也引起了帝王将相的特殊关注。
不难想象,这条路就是盘旋在赵雁君心中、手中、笔中的一条当代书艺之路,是被“日出江花”温柔了的脚步,是“王谢风流”快意了的行囊,更是饮下“千峰翠色”茶盏中的释怀。
是秋日,赵雁君到达天台山,松杉扶疏,草木缤纷。在峰峦华顶,在虚无缥缈的云雾中。时至今日,天台虽作为《诗路雁迹》的终结篇,但赵雁君似乎还沉浸在变化莫测的书写中,仿佛还在不可思议的兴奋中:
“诗”怎么会和“路”联系在一起?
这条浙东书法唐诗之路,链接古道逶迤蜿蜒,串起古老村落与绿水青山,还有那流传曾经的传奇故事和民风遗俗。
不是吗?浙江的山涧,至今留存了上百条古道,召唤着赵雁君拿起手笔,走向山野,回归自然。这两年间,赵雁君跟随诗人们的步伐,踏上唐诗古道,领略浙东的山水之韵,聆听诗人的生命之歌,书写新唐诗之路的华章。
那日,赵雁君畅游了昔日这条古道后,被沿途的秀丽风光所陶醉。
“为什么,李白和很多诗人一样把天台作为浙东之行的最后目的地。”天台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吸引着赵雁君呢?
好在东晋文学家孙绰,早已在他的《游天台山赋序》中给出了答案: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情之壮丽矣。
李白一生诗作无数,其中有一首七律《琼台》是写天台的杰作:“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文字传递的信息是李白怀着渴望和迫切的心情想插上翅膀直飞天台。
在诸多造访天台山的唐代诗人中,寒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有别于李白、孟浩然的名士风流,寒山是个隐逸诗人。在天台山,他穿木屐、拄藜杖,吟诵着“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微风吹幽松,近听声逾好。下有斑白人,喃喃读黄老。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唐诗之路”。
在诸多造访天台山的当代书家中,赵雁君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因了,赤城、华顶、石梁、琼台、国清、寒岩……这一串镶嵌在天台山水中的诗句,总是反反复复地出现在赵雁君的笔下,也留在了《诗路雁迹》天台篇中。
——李白《天台晓望》、孟浩然《寻天台山》、许浑《思天台》、方干《送水墨项处 士归天台》、宋之问《送司马道 士游天台》、皎然《送旻上人游天台》、皮日休《腊后送内大德从勖游天台》、宋之问《送司马道士游天台》、朱庆余《送虚上人游天台》、孟郊《送超上人归天台》……
说不尽,看不厌,写不完,天台山的“山中何所有?白云抱幽石。”石梁飞瀑、华顶归云、赤城栖霞、寒岩夕照,国清寺山门苍松,桐柏宫的无为宗旨……在秀丽山水中,跟着唐诗,寻觅先贤踪影,感受唐诗之路,为这里赋予的悠悠不尽的文化内涵。
书家皆知,行草书创作是赵雁君的强项。看那以二王为基调的小行草,看那以明清基调的大行草——无论是其精致到位的小行草,还是奔放大气的大行草,均以“气”长,以“势” 显,以“情”胜,笔性墨情,气韵生动,风格自成。
赵雁君书法的“势”是放逸生奇之势, 强化纵向的阅读顺序,上下连绵, 左右穿插,形成重力感、起伏感、速度感、摩擦感、质地感、跳跃感,呈现出一种气势美与节奏美:雄强古拙,逸气灵动——纵观赵雁君的书风,是不是极具民间韵味,还有那独有的山阴意韵,赋予碑版楷书以崭新的生命形态和浓郁的时代气息。
这不,许多先睹为快的专家学者和书家们盛赞:这部《诗路雁迹》是充满中国元素、饱含中国韵味的精品大作,兼具细腻与大气,磅礴之外带有一丝温柔,令人印象深刻。
春秋代序,时令变化,一首首唐诗却接通了古今的心灵——《诗路雁迹》是赵雁君谱写的盛世诗心,承载着属于你、我、他的“中国梦”——这梦写就了千年,今天又有了最华美的重温;这梦是唐朝诗人口中的锦绣,也是今人赵雁君笔下的壮阔。
不信你看,在流淌着文化自信的青山绿水间,一场场波澜壮阔的书写盛典还在不断被赵雁君所演绎,那是孟郊的“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王昌龄的“辉辉远洲映,暖暖澄湖光”,也是岑参的“城边楼枕海,郭里树侵湖”,许浑的“赤城云雪深,山客负归心”。
因了,天台作为这条浙东唐诗之路的终点,就像是赵雁君专门为这场盛会的高潮所书,或者说是赵雁君探寻书写浙东唐诗之路的终极之所,自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吸引着广大书法家心生向往。
所以,书法与诗歌共生,自然与文化共存——任时间荏苒沧海桑田,赵雁君在《诗路雁迹》中书写的一首首经典诗歌,如一卷卷经典书法长卷,依然浸润人心,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感遇诗路,感恩书法,感谢赵雁君不离不弃以书相依。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