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21年8月“中国好人榜”,101名身边好人光荣上榜,台州市共有2例成功入选:来自玉环的“三牛”医生郑启东和来自天台的退休老校长陈彩炉。
一起来了解一下他们的事迹:
郑启东
“三牛”医生,一片丹心为患者
今年49岁的郑启东,是玉环市第二人民医院健共体集团内二科主任。今年是他从医第27年。
他是患者眼中的好医生
“郑医生很好,统统都好。”说这话的是患者王金叶,最近她因心脏不舒服住院。
王金叶今年73岁,住玉环玉城街道,家附近就有一家综合性医院,但她看病总是舍近求远,坐三十几分钟的车到玉环二医找郑启东。
王金叶第一次找郑启东看病,是在8年前。“那时拉肚子很厉害,在其他医院住了10多天,没好,还瘦成了皮包骨头。后来亲戚推荐了郑医生,他帮我找到病因,原来是得了40多年的甲亢引起,对症下药后很快就好。”此后,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的王金叶,成了郑启东的“粉丝”。
在王金叶看来,郑启东技术好,为人好,对患者贴心。她细说了自己碰到的几件事。
“夏天看病,我6点半到医院,郑医生已经在诊室。我年纪大了,不会使用门口的自助挂号机,他经常帮我挂号。”
“我患有糖尿病,需要半年或三个月复查,身体没异常时,我懒得去。郑医生就会打电话给我女儿,提醒复查时间到了。女儿再过来催我。”
“有一次我做完检查已12点多,郑医生的诊室还有好些人,只见他一只手拿着面包,一只手在写字。他为了把患者看完,啃点面包当午饭,我看了都心疼。”
诊室门口的一位女士说:“启东是一位好医生。我老公的命就是他硬抢救过来的。”
女士叫吴燕虹,家住楚门南门居。她说:“老公45岁那年,农历八月十六早上6点左右,在家突然晕倒,我送他到当时的老医院,感觉人不行了。这时路过的一个年轻医生挺身而出,心脏按压、人工呼吸……”
那个场景,吴燕虹、郑启东至今记忆犹新。
郑启东1972年出生在玉环清港,1994年8月从温州医学院毕业,分配到玉环市第二人民医院。他清晰地记得,参加工作一两个月后的一个早上,6点多,路过住院部门口,看到一名患者正从黄包车上被抬下来,不省人事,他蹲下身初步判断后,第一时间进行急救。随后其他医生赶来,一起做心肺复苏个把小时,才把患者救回来。患者被诊断为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很低。
事后,郑启东才知道救的人是同学的父亲。后来,他还送患者到杭州做手术。
“我叫他郑医生,就见外了,叫启东,亲切一点。”在吴燕虹眼中,郑启东既是女儿的同学,更是老公的救命恩人。
他是为民服务的孺子牛
“早上门诊8点开始,而郑启东总是提早一个小时开诊。他说,患者太多,不早点看,来不及。下班后,回家吃个饭,锻炼一下,然后又回到病房巡视,对病情较重的患者,亲自过问才放心。”
程坚是玉环市第二人民医院健共体集团医务科副科长,也是郑启东团队中的一名医生。“主任被我们称为‘劳模’,全年无休。有时候主任做的事让人难以理解。”他说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之前,他参加一个业务学习会,回到玉环已是凌晨3点多。我们以为他当天,至少当天上午不会来医院,谁知早上7点左右,他已在诊室。事后知道,他没回家,直接住在医院。我们问他‘累吗’,他说‘出去那么多天,患者等急了,累也要坚持一下’。”
第二件事。“有次他在坐门诊,邻居急匆匆跑过来说‘你爸中风了,赶紧去看看’,而他简单了解后,又继续看病,直到把所有患者看完,才匆匆赶去看父亲。后来我们问主任‘你怎么能做到那么淡定’,他说‘兄弟姐妹已经着手送医院,就放心了,而眼前的患者就医心情也很迫切,我走开了就是对他们不负责任’。”
第三件事。“有位糖尿病足老年患者,脚上烂得很严重,长了很多蛆,接诊的年轻医生觉得这病棘手又医不好,建议转院。主任默默收下这名患者,他对我们说‘这样的患者,往往是家里没人管或不想管,才导致了这个后果,如往外推,等于把他往死路推’。他拿起镊子,在患者的脚背一条一条夹出蛆,有50多条。本来需要其他科室配合的事,也做了。”
他是创新发展的拓荒牛
2019年8月,医院引进大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仅一个月,郑启东就能带领团队独立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这一年,郑启东47岁。
做心脏介入手术,要穿着二三十斤重的铅衣,一天下来,挑战不小。为何“奔五”了还去学这项技术,不让年轻人去挑战?
郑启东这样说:“我是团队的主心骨,自己做好了,才能把年轻医生带好。此外,我要实现20年前的梦想。”
得知DSA设备可以审批购买,2019年,郑启东又去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进修,专攻心脏介入手术。当他把消息告诉上海进修遇到的良师刘旭时,对方狠狠地批了他,“这把年纪了才想起来做,你20年前干嘛去了。”郑启东苦笑,“不是不想,而是条件受限。为了这个梦想,我可是等了20年。”
郑启东主动与杭州、上海医院的进修老师联络,先后引进了浙江医院唐礼江、上海胸科医院刘旭教授等名医团队。在上级医院专家大力支持下,他带领团队在玉环率先开展了肾脏穿刺活检、IVUS/FFR指导下复杂冠脉介入诊疗等新技术应用。截至目前,郑启东带领团队已成功开展各类心脏介入诊疗手术1380余例,月均介入手术量位居全省二甲医院前列。
2017年11月,郑启东牵头组建了全国首家二甲医院“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宁光院士和时任玉环市市长吴才平共同为中心揭牌。随后,郑启东指导基层分院成立了3家MMC分中心,在全国率先探索MMC“1 X”代谢病管理模式。截至目前,他共标准化管理代谢病患者5384人,MMC综合管理质量考核连续四年位居全国1000多家医院第二,仅次于本部上海瑞金医院,“三高”综合达标率由基线的7.2%提升至28.9%,糖化达标率由基线的21.2%上升至58.7%,两项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陈彩炉
一心为公益, 一生为他人
银发苍苍,精神矍铄,性格温良,说起天台县实验小学的老校长陈彩炉,几乎是老少皆知,有口皆碑。自1951年起从事教育事业50多年来,他一直都在帮助贫困孩子。
曾获得全国德育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少先队事业功臣等称号。
陈彩炉出身于天台桐柏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家里特别贫困,爸爸讨饭,妈妈扫地。他先后在石梁华顶讲寺、桐柏宫做过童工。解放后,偶然的机缘让他进入了教师这个行业,他的人生因此而完全改变。他说:“想起旧社会,就要流眼泪,如果不是共产党领导得解放,我不是做道士、做和尚,就是老早进坟坑。感谢共产党,我日子好过,就要尽力为大家服务,尽自己能力帮助贫困者。”
为使困难孩子不失学,解囊资助50多年。“尽量别让困难孩子失学!”陈彩炉本着这个朴素的信念,从进入工作岗位至今50多年,从未停止过资助困难孩子。在他的资助下,已有10多个孩子都已大学毕业了。
上世纪90年代,陈彩炉在《天台报》得知,雷峰乡有一个姓夏的男孩子生病,由于父亲病故,母亲改嫁无钱医治。12岁了还在读小学二年级,因为身体有病,还必须每天带着好几条裤子上学。陈彩炉专门到雷峰乡看望了孩子,并给其1500元钱,回来后还发动实验小学师生捐资了1万多元爱心款,送他去杭州治病。陈彩炉说:“听说,这个孩子现在很好,已经结婚了。”
武义有一个女学生,现在30多岁,上世纪80年代读小学的时候,家里因为着火一贫如洗,陈彩炉在报纸上看到后,分几次给她汇了850元钱。去年她特地和丈夫孩子到天台来看望陈彩炉,带了礼品,还有850元钱。回去的时候,陈彩炉给她带了天台土特产以及这850元钱。这女孩不死心,又到邮局汇了钱,但这钱陈彩炉最终还是如数退回去。
龙溪乡有个姓叶的困难女生,考上天台中学仅半个月,父亲就遭车祸死亡了,陈彩炉去看望时,孩子流泪不止,泣不成声地说:“我现在没钱了,不能读高中了。”陈彩炉像慈父一般关切地说:“你丧亲之痛我们十分同情,考上历史名校天台中学,非常难得。你只要用心学习,不用愁无钱上学。学费我替你付,生活费你俭朴节约一点,也由我帮你解决。”以后,叶同学考上了大学,陈彩炉又支持她读完大学。
50多年来,陈彩炉先后为广东、广西、浙江等地区资助贫困学生三四十人。作为工薪阶层的老校长,自己一生节俭,却用饱含深情的爱心关心着下一代健康成长,如涓滴春雨,洒在贫困学子的心田上。正因为有了他的恩泽,这些贫困生得以汲取知识,增长才干,许多受助孩子已纷纷踏上各种岗位,大部分表现优秀。
他既当“理发师” 又当“白医天使”。1958年在天台二小当校长时,陈彩炉看到有些学生头发留得很长,自己就买了一把卡剪和一把小剪刀,义务给他们剪发。他说,自己从小家里困难,没钱理发,知道孩子们也是因为家里穷。这一感同身受的情愫一直驱动着这一义务活动做到现在。他骑着一辆24寸的旧自行车,车的后座上挂着一个包,包里装着不同类型的剪刀、梳子等理发工具。当看到一些头发留得特别长的人,会问:“你功夫有吗,我给你头发剪一下?”当被理发者说给他钱的时候,他总是说:“我又不是专业的理发师,钱不要。”
从2014年到今年的5月1日,他就义务理发近700人次。
现年90岁的陈彩炉从天台一小(现在的实验小学)退休后就继续留校帮忙,至今已义务服务了20多年。他说:“从去年开始我的工作变少了,除了帮孩子看看病,其他都没什么。”老校长还当起了“医生”?原来,上世纪60年代,学生有时摔倒出血找我,没人处理,陈彩炉就买了一些药和工具,自己处理。
有一个学生,现在三四十岁了,一次碰到陈彩炉,跟他说,“我头颈上的伤口就是你缝的。”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