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岭横峰街道鑫联村,记者沿着小路走到了一个不起眼的老宅子里,此时老人王阿富正坐在门口晒着太阳,穿着一身深色布衣,头戴皮帽的他身板硬朗。虽然年届100岁高龄,但老人依然耳聪目明,思路清晰。“现在身体都挺不错,不过因为年龄大了,牙齿也掉得差不多,除了口齿不清晰了,其他一切都好。”王阿富和记者说道。
作为横峰街道唯一的100岁老党员,抗美援朝战士,王阿富是一个传奇。他出生于1921年1月,与党同龄,在新中国成立前入党,参加过渡江战役、抗美援朝,子弹曾呼啸着贯穿他的身体。当硝烟散尽,曾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他,选择了解甲归田,回到家乡横峰,担任当地村党支部书记。
鉴往事,知来者。在谈及曾经的军旅生涯时,王阿富说道:“在战场上吃的苦、受的伤都是一生难忘的经历,即使年纪大了,但我一生都不会忘记。”在老人的房间,记者看到了他在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中的立功勋章和以前参军的照片,从英俊青年到耄耋老人,那段峥嵘岁月也慢慢呈现在我们眼前。
忠诚的信念,令他在战场上奋不顾身
在王阿富的家中,珍藏着这样一个蓝色的小礼盒,里面用白纸妥帖地包裹着八枚勋章。这几枚勋章,不仅承载着他一段段红色记忆,每一个也都被时光反复“打磨”。
“以前父亲都是放在自己的床头柜里,现在他年龄大了,担心自己无法管理好,便在前两年交给了我们进行妥善保存。”采访时,王阿富的小儿子王云飞和记者说道,这些勋章都是他的父亲视为一生中最珍贵的宝物。即使父亲现在年龄大了,说话不太好了,但每当别人提起这些勋章时,他还是会念念不忘,并和后代们清楚地谈起这些往事。
很可惜的是,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未能在现场直接目睹勋章,而是在数日后通过王阿富家人拍摄提供的照片,看到了这几枚老人所获勋章的“真容”。
在照片中,第一枚勋章,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颁发。勋章上,是手持刺刀枪的解放军战士,背景是滚滚长江和扬帆的战船,而这正是1949年4月渡江战役的场景。
“我是在1949年1月9日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直到现在记者问起时,王阿富仍清楚地记得自己的参军时间。
由于如今王阿富老人交谈不便,记者通过翻阅往期相关报道,找到了当时老人对这场战役的回忆。其中,在《台州日报》2016年7月5日5版发表过的《王阿富:用忠诚谱写的红色记忆》中,有提到王阿富参加渡江战役的历程:
“打头阵的是第二野战军,接下来第二阵,就是我们的部队了。”老人的回忆,顿时把大家拉进了那个炮火连天的岁月。王阿富所在的第三野战军一七九团属于先遣部队,任务是先行登陆,消灭江岸战壕和地堡里的敌人,以减少我大部队登陆时的伤亡。
4月21日,王阿富所在的连队接到任务,150多名战士分乘30余艘船,迎着激烈的炮火奋勇登陆,迅速消灭了残敌,立下战功。
部队行至嘉兴,王阿富遇到了令他终生难忘的一件事。那天,党组织负责人找到他,宣布组织已通过他的入党申请。从参军到入党,仅仅过去三个月,这令王阿富激动万分。忠诚的信念,令他在战场上奋不顾身。
王阿富缀满勋章的半身照片。
战功赫赫,红色记忆在深处闪烁
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王阿富参加过数十次大小战斗,负过重伤,战功卓著。
在老人珍藏的八枚勋章中 ,有两枚勋章是来自于抗美援朝时期,这些勋章承载着一段血与火的历史。一枚是抗美援朝三等功勋章,勋章上,一名手持钢枪的志愿军战士站在朝鲜大地上,勋章背面铭刻朝鲜文字。另外一枚,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1951年赠的“抗美援朝纪念章”。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王阿富随同大部队从上海出发,途经山海关,从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进入朝鲜战场,参加了著名的黄草岭战役。
在《台州日报》2011年6月3日1版发表过的《王阿富:勋章辉映无悔年华 》中记载着老人的回忆:
1951年11月14日,朝鲜黄草岭战役即将打响。王阿富所在部队奉命炸路,阻止美军和李承晚部队的进攻。下午3时许,我军采取以班为单位,在火力配合下炸路。但敌军坦克和装甲车太多了,火力很猛,加上空中还有敌机狂轰滥炸,几十厘米粗的大树被拦腰炸断,一个班的战士上去,牺牲了;又一个班的战士上去,又全部牺牲。夜幕降临,轮到王阿富的四班了,只见王阿富和战友们借着夜色和火力的掩护,怀抱炸药包,毫不犹豫地冲下山,匍匐着向公路爬去。点燃炸药包,“轰”地一声巨响,公路成功被炸。前进受阻,不得已,敌军只好将坦克和装甲车围成铁桶状,拼命抵抗,等待救援。我军集中火力,发动猛攻,至第二天凌晨,800多名敌军终于抵挡不住强攻被迫缴械投降。
在王阿富经历的所有大小战斗中,最残酷的要数无名高地之战。1952年4月25日下午,王阿富带领突击班,要冲过一片100多米长的开阔地,为我军攻打无名高地打先锋。前面的战士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去了,但王阿富并不退却,还在继续前进。与无名高地越来越近,80米,70米,60米,就在距敌军只有四五十米的地方,王阿富突然连中两弹,一发被击中手腕,另一发击中臀部,子弹从左边穿过右边,顿时,血流如注,不能动弹……
在《台州日报》2016年7月5日5版发表过的《王阿富:用忠诚谱写的红色记忆》中,王阿富回忆道:“我倒在雪地上,只知道滚烫的血不停地涌出来,把衣服都浸湿了。”当年的血雨腥风,出生入死,都在他的记忆深处闪烁。
解甲归田,默默耕耘
无名高地战役结束了王阿富的军旅生涯,1954年10月,王阿富复员回家,并先后担任初级社、中级社和高级社社长,最后担任横峰原东塘村党支部书记。
“从1954年到1980年,因为群众的信任,父亲一直担当着村里的‘领头羊’,且一当就是27年,村民们都对他很信服。”今年69岁的王云青是王家的长子,谈及父亲在任职村党支部书记时期的事情,王云青自豪地和记者说道,父亲不仅是家人的榜样,也是村民们的榜样。
王云青告诉记者,在他儿时的印象中,父亲当年复员回家后,对曾经的军旅生涯谈及其实并不多,村里人起初也都只知道他当过兵,打过仗,因为受伤了所以回到家乡。然而,从村干部再到村支书,王阿富给人的印象始终都是踏踏实实,公平公正,一心一意地为村里服务。
“以前村里搞抽签分配的时候,父亲都会优先考虑村里的贫困户,印象最深的是,他曾经和我们讲过,既然村民选了他,那他就要好好干,要让每一个村民都能过上好日子。”王云青说道,为了这个目标,父亲一直都在不懈奋斗,努力地为村庄带来更好的发展。“老支书在我们村里的印象一直都很好,做事不偏不倚,对待村民们就跟对待自己家人一样。”现鑫联村村干部金云峰告诉记者。
王阿富的兢兢业业,也给村庄带来了新面貌。27年间,原东塘村荣获优胜大队、先进党支部8次。在17个大队中,王阿富带领的大队产量都排在第二、第三位。中共温岭县委、温岭县革委会也给王阿富颁发了“先进生产(工作)者”奖章。有村民为了感激王阿富给村庄带来的贡献,一直到现在,每年都会包着一些鸭蛋到老人家中,送上一份微薄的心意。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