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go jili casino Login register.GOGOJILI legit,Gogojili login APP

新闻热线:0576-88106106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台州频道 > 台州新闻
三门横渡镇岩下村:红米为媒,盘活经济,让百姓富起来
2020年11月11日 来源: 浙江在线 通讯员 祁兴森 郑浩 吴斐斐 张磊 黄俊

  ▲《一粒红粟米》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11月11日讯(浙江在线通讯员 祁兴森 郑浩 吴斐斐 张磊 黄俊)近日,在三门县横渡镇岩下村,100多亩金黄的红米稻在微风中摇曳,沉甸甸的稻穗泛着金色的光芒,高高的秆子,修长的叶子,看起来和普通的杂交稻并无明显不同。51岁的罗如都走在田间,他选了一株长得特别饱满的穗子,把上面的稻谷撸了下来,去掉谷壳,手中的米粒呈现出它与众不同的特质,一种温润而有光泽的胭脂颜色,这就是当地引以为傲的特产——岩下红米。

  罗如都是横渡镇岩下村一位土生土长的村民,也是岩下红米的传承人之一,每当红米即将成熟之际,他都要来到田间地头,仔细查看红米的长势情况。眼下正是红米收割的季节,丰收在望让罗如都的心情轻松愉悦。

  罗如都:“岩下村红米一年仅长一季,生长期150天,营养丰富,全程人工耕作,来之不易。”

  岩下村种植红米已有500年的历史。过去农村物资匮乏,红米是只有婴幼儿和孕产妇才能吃得上的滋补品,人们常常将红米和红枣放在一起,熬成红米粥,产妇吃后就会恢复体力、奶水充足。红米产量很低,每亩只能收成500斤左右,它的茎杆高而细,碰到大风还容易倒伏,影响收成。所以在80年代,杂交水稻推广的时候,其他村都种植了杂交稻,但岩下村的村民割舍不下对红米的感情,一直保留着红米的种植。


  2017年,在外闯荡了多年的罗如都回到家乡,当他再次端起家中的粗瓷碗,喝着阔别多年的红米粥时,那久违的香味唤醒了他深埋心底的儿时记忆。今年,他成立了三门县双谷溪谷物专业合作社,决心把岩下村红米种植保护人、红米播种制作工艺传承人和村民组织起来,抱团发展,推广岩下红米种植。


  岩下村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保留着底蕴深厚的农耕文化。罗如都和村民们遵循着祖先传承下来的红米劳作模式,谷雨播种,芒种插秧,秋分收割,立冬储藏。

  罗如都:“谷雨的时候,谷子就出田了,到芒种就是拔秧插秧了,红米我们一般都不施肥,它是原生态的,产量不是很高,每亩大概400、500斤左右,到国庆节,就进行收割了。”


  在红米选种方面,岩下村民始终坚持种植祖辈延续下来的红米品种,并且每年留种不间断,保证岩下红米基因单一。除此之外,一些文化习俗也保留了下来。

  红米收割的季节,前来星象古村岩下村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罗如都和社员们坚持采用镰刀手工割稻,传统木桶脱粒,石臼碾压去壳。农耕文化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进村,在金黄的稻田里一饱眼福,他们纷纷拿起了手机,记录下这难得的一幕。


  体验岩下村的稻作文化,喝一碗香喷喷的红米粥,岩下红米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红米销售更是供不应求。罗如都对红米销售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但对于红米的种植,却还有隐隐的担忧。

  罗如都:“应该将岩下红米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承。红米需要精耕细作,但眼下种植的农民大多在50岁以上,希望岩下村年青一辈也能紧跟父辈的步伐,将岩下红米传承下去。”


  “‘八月花秋’红米在我县种植历史悠久,经过半个世纪的种植,仍保持着良好的属性。该品种高杆极易倒伏,不能施用化肥,所以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是太好,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如不加以保护,这个优良的地方稻种再过几年就有可能灭绝。”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俞明全说,今年,我们发动干部走基层,积极帮助农户做好红米播种工作,安排一定的资金把该稻种作为种质资源加以保护,并把稻米生产的全过程加以影像记录,做成横渡镇独特的稻作文化,与岩下古村的旅游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岩下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

  有人说:家乡,就是每一季的草木荣枯与生长!对于横渡镇来说,不可或缺的便是红米。离开横渡镇,不妨带一点红米伴手礼,这是专属于横渡镇岩下村的伴手礼。

标签: 红米;村民;稻作文化;农耕文化;三门县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责任编辑: 张丹萍
分享到: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 台州频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