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台州频道11月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晨辉)编者按:他为何要坚持记录时代的变迁?他的摄影作品为何能感动几代人?是什么支撑着九旬高龄的他勤下基层?第20个记者节前夕,记者来到浙江日报高级记者徐永辉的身边,感受这名新闻老兵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有一份职业,可以用一辈子去耕耘;有一种缘分,值得用一生来呵护。
对徐永辉来说,这份职业,就是新闻记者工作。这种缘分,就是他在采访中与一个个报道对象结下的亲人般的情谊。
尽管已年届九旬,徐永辉还是舍不得放下手中的相机,停下采访的脚步。今年以来,他又近10次来到村里农家、田间地头,用手中的相机和笔,持续记录新中国的发展与变化。在70年的新闻工作中,他孜孜不倦学习,不断践行“四力”,成为年轻记者心中的楷模。
一双慧眼,关注社会变迁
“徐老对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让我非常感动”
1930年出生的徐永辉,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小一些。身材微胖的他,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他觉得,是长年锻炼出来的脚力和脑力,让他保持着年轻与活力。
10月底,记者在徐永辉家中见到老人时,他刚从台州黄岩区采访回来,正忙着整理这次拍摄的照片。
“虽然已退休近30年,但我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一名记者,只要还能走得动,我就要一如既往地去采访,去拍摄。”徐永辉说。
黄岩是徐永辉跟踪拍摄对象叶根土的老家。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过去看看这家人生活得怎么样,70年来已200余次重返新闻现场,持续记录他们一家的点滴变化。他动情地说:“在我看来,他们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他们的心声也是我的心声!”
仅在今年,徐永辉就已四赴黄岩。说着,他拿出最近拍摄的照片,讲起这户人家一年来的变化。
“这一年,叶根土家发生了好多事情。”徐永辉说,年初,嘉兴种植西瓜的大外孙杨辉军在销售等方面遇到了难题;夏天,小女儿叶秀凤的橘子园遭遇了台风袭击;上个月,小孙子叶伟平在计划扩大创业规模时,又发现资金上存在缺口……
让徐永辉感到欣慰的是,虽然不断遇到新的困难和挑战,但叶家人都在努力想办法克服,一家人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
“进入新时代,群众遇到的困难和过去很不一样。”徐永辉深有感触地说,“1950年我在嘉兴第一次遇到叶根土时,一家人最大的问题是吃不饱穿不暖;而现在,叶根土的后辈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更好地创业,更快地发展。这是社会的进步,对新闻记者来说考验的就是眼力,我们要敏锐地捕捉这些变化。”
“徐老对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让我非常感动。”说起徐永辉,黄岩区政协秘书长张良不由竖起大拇指。与老人结识10年来,张良30多次陪同徐永辉采访,也一次次见证了他的敬业和勤恳。
在张良的印象中,每到一个地方、一户人家,徐永辉总会用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劲去探求真相。
“比如,中秋节那天徐老到叶根土最小的儿子叶兴法家采访时,问叶兴法的儿子叶伟平最近事业发展得如何时,叶伟平有些支支吾吾,徐老问他究竟遇到了什么困难,叶伟平也不肯说。徐老就坚持要到叶伟平的模具厂看一下。”张良说,在模具厂里,徐永辉发现规模过小,生产技能相对落后等问题,对他提出了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等建议。
张良说,由于怕徐老担心,每次来采访,叶根土的家人都对他“报喜不报忧”,但徐老总是不断地提问,不断深入现场,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并给出自己的建议。
对于这一点,徐永辉有着自己的看法。“作为记者,来到现场还不够。你得多问,多看,多想。新闻工作者的‘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缺一不可。”他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于农民的照片也有不少,但跟踪记录的却不多。叶根土一家之所以能得到持续关注,关键在于他不仅拍了照片,还进行了细致的采访。
除了四次到黄岩,今年徐永辉还三次前往嘉兴,采访定居在嘉兴的叶根土大儿子叶兴富一家和叶根土大外孙杨辉军。
在叶兴富家里,得知他的儿子叶胜忠在工厂上班,收入稳定,徐永辉劝叶胜忠要有忧患意识,要为工厂发展出谋划策;在杨辉军的西瓜棚里,得知他遇到西瓜销售不佳、收入上不去的困境,徐永辉通过张良联系黄岩区瓜农协会,帮助杨辉军拓展销路。徐永辉还建议杨辉军尝试到外省种植西瓜。
在徐永辉的鼓励之下,今年10月,杨辉军到陕西承包了50亩西瓜地。
一颗真心,感知群众冷暖
“看得出来,他对我们农民是有真感情的”
金秋时节,黄岩区澄江街道凉鹏岭村上空弥漫着阵阵蜜橘的清香,叶根土的小儿子叶兴法一家也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太爷爷对我最好了,每次来都给我带好多好吃的、好玩的!”听说记者想了解徐永辉与他们家来往的情况,叶兴法5岁的孙子急匆匆地跑过来讲述这位老人对他的好。
“徐爷爷是个好人,对我们的关心是真诚的。”说起徐永辉,叶兴法的儿子叶伟平感受非常深刻。从他懂事起,徐老就一直和他保持着联系。
“我上学时,他经常给我写信,鼓励我好好学习;工作后,他告诉我要多学知识。我的每一个进步,他都会为我高兴。”叶伟平说,今年中秋节徐老来他家采访,看了他的模具厂后,建议他扩大创业规模。但当叶伟平说到资金还有欠缺时,徐永辉立即表示愿意出钱帮助他。
“我原来以为徐爷爷是随口一提,没想到他真的记在了心里。回到杭州后,徐爷爷好几次打电话给我,问我的银行卡号,说要把钱给我汇过来。”叶伟平说,由于他一直没有把银行卡号告诉徐老,10月22日,徐老又一次来到他家,从包里掏出了厚厚一叠钞票。
“当时徐爷爷对我说,这7万元钱支持我创业,什么时候还都不要紧。我一下子眼泪就流下来了。”叶伟平感慨地说,“我出生时,爷爷叶根土就已经去世了,在我心里,徐爷爷就是我的亲爷爷。”
“你徐爷爷就是这么一位热心、善良的好人。”见叶伟平有点哽咽,叶兴法也打开话匣子,向记者说起一件从未对别人讲过的往事。
“1973年春天,我爸得了严重的肺病,迷糊中一直念叨着徐叔叔。”叶兴法说,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跑到邮局,给徐永辉发出一封电报,告诉他父亲病危的消息。让叶兴法没想到的是,收到电报后,徐永辉连夜赶到了黄岩。
“第二天早上我去看我爸时,惊喜地发现徐叔叔就坐在我爸床前,紧紧握着他的手,劝他好好养病。”叶兴法说,离开时,徐老还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钱都留给了他,“当时大家都不富裕,徐叔叔对我们这么好,看得出来,他对我们农民是有真感情的。”
为什么这件让叶兴法感动了46年的往事,徐永辉却从未向他人提起?11月5日,记者再次来到徐永辉家中,向他说起这件事。老人笑了笑说道:“其实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有些我自己都忘记了。在采访中,我也得到过许多群众的关心和帮助。群众遇到困难,我能帮的也应该帮一把。”徐永辉说,他在报社也一直受到陈冰、于冠西等老领导的言传身教:作为一名党报记者,要时刻把群众放在心里,把他们真正当成自己的亲人。
在黄岩区南城街道蔡家洋村,记者见到叶根土小女儿叶秀凤一家。说起徐老,他们也满是感激。
“徐叔叔一直在默默地关心我们,今年的‘利奇马’台风对我们的橘子园损伤很大,他知道后非常着急,好几次打电话过来安慰、鼓励我们,说有什么困难,他愿意尽力帮助。”叶秀凤说,10月下旬,徐老来到黄岩后,得知叶秀凤家种的橘子即将丰收,十分高兴。他和张良还建议他们成立家庭农场,这样可以提高承包量,并能形成自己的品牌,增加收入。
听从了徐永辉和张良的建议,11月1日,叶秀凤的家庭农场正式成立。为了感谢徐老对他们一家的帮助,叶秀凤还特意将农场取名为“家国辉农场”。
“徐永辉同志对叶秀凤一家的关心,我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他用一颗真心感受群众冷暖,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基层干部学习。”说起对徐永辉的印象,黄岩区南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陈虹如是赞叹道。
一腔热情,开启采访新程
“当记者,就要有永不磨灭的热情和责任感”
在与徐永辉的几次接触中,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始终对新闻工作保持着高度的热情,每天关心时事,努力钻研业务,对“四力”的磨练不曾因年龄而停歇。徐永辉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每天至少要花4小时用于学习和写作。
在徐永辉的家里,记者注意到书柜上都是密密麻麻的文件夹,这是他采访过的150多个人物的资料。从1962年开始,徐永辉坚持整理采访照片和资料,对每个采访对象进行认真梳理和归类。“跟踪报道人物是我的特长。文件夹内存放的,都是这么多年来我重点跟踪关注过的人物。通过这样归类,我可以随时找到他们的材料,以便继续跟踪采访。”徐永辉说。
今年7月以来,徐永辉又重新对这些文件夹进行了整理。说到这儿,他还向记者透露了自己接下来的一个大计划:打算在两年内对100位党员进行跟踪采访,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呈现这100名党员的故事。
“这100位党员,有各个历史时期、各条战线的。他们有的已经过世,有的还在工作岗位上。有的是我曾经采访报道过的,有的是我拍摄采访过但还未报道的,也有部分是我准备去采访的。”徐永辉说,其中有些党员还是在他的动员和鼓励下加入党组织的。到目前为止,他已挑选了40多位党员,正准备进行新一轮的采访。
“重温这些人物,我一次次地受到了教育和感染。”徐永辉说着,从其中一个文件夹里拿出几张鲁冠球的照片,“我曾多次采访鲁冠球,感动于他的敬业和朴实。你看这一张,是我上世纪90年代在万向集团车间拍到的鲁冠球妻子。”
记者发现,照片上一位中年女子正在机器前工作。徐永辉说:“像鲁冠球这样有名有钱的企业家,妻子还和普通工人一起从事生产劳动,我觉得很让人敬佩。”
在已挑选的40多位党员里,徐永辉觉得,董祖良一家最让他难忘:一家4人,3位是党员,都在自己的工作领域表现得非常出色。
徐永辉向记者介绍说,董祖良是桐庐富春江镇的一位农民党员,2012年10月,他在家门口见到一位电信安装工因头部触电,从5米多高的房屋上头朝下坠落,便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接住这位工人,自己却受了伤。
“那一年我去采访时问他,有没有后悔当时的举动,他对我笑着说,能救人一命,就算吃再大的苦头也值得。我听后深受感动,作为共产党员,就应该有这样的奉献精神。他的事迹,也应该被更多人知道。于是,我就对他全家进行深入采访,前段时间我又联系到他,准备过几天再去采访一次。”徐永辉说。
除跟踪拍摄那些“老面孔”之外,如今,徐永辉还把目光聚焦到年轻人身上。“比如,我最关心的,是1955年采访过的杭州笕桥农民贺金财的孙女贺卡娜。小贺今年36岁,从她上学、入党、工作、结婚,我关注她成长的每一步,也从她的身上感受到年轻一代的责任感和创造力。”
徐永辉说,他现在继续跟踪报道的对象中,年龄最小的只有8岁,等完成100名党员的拍摄和写作,他会对这些年轻人进行更深入的采访。
谈起工作,徐永辉总是这么滔滔不绝。在他看来,记者不分年龄、不分岗位,只要从事这份职业,就要有规划,还要有永不磨灭的热情和责任感。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