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浙江“千万工程”托起美丽乡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一文,点赞黄岩美丽乡村建设。
山水浙江,如诗如画,全省3万多个村庄散落在这秀美风光中。丽水市莲都区古堰画乡,江碧山青,翠柳画桥,古街悠长,多所艺术学院在此建立写生基地;绍兴市新昌县镜岭镇外婆坑村,11个少数民族生活在此,被称为“江南民族第一村”;台州市黄岩区宁溪镇乌岩头村,群山相拥,云遮雾绕,成为旅游爱好者心中的热门目的地……
这份美丽得到了国际赞誉。北京时间2018年9月27日,中国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标志着“千万工程”从中国农村走向世界。
这份美丽源于2003年。当时的浙江,经济发展迅速,但面临“成长的烦恼”: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环境脏乱差,群众生活质量没有得到相应提升。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深入调研、亲自擘画,浙江省委作出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战略决策——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一任接着一任干,浙江久久为功,15年推进“千万工程”不断深化。整治范围不断延伸,从最初引领示范的1万个村庄,推广到全省2.7万个村庄,村庄整治率达到98%。整治内容不断拓展,从道路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扩展到生活污水处理、面源污染整治、农房改造,形成农村人居条件和生态环境同步建设格局。整治内涵不断提升,从环境整治扩展到发展绿色产业、移风易俗,让村美人更美。
天蓝水清,环境质量稳中向好。2014年以来,浙江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3年攻坚行动,510万户农户生活污水实现截污纳管,90%建制村、74%农户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全面推开农村劣Ⅴ类水剿灭战,目前全省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部消除,劣Ⅴ类小微水体基本消除。今年1—6月,设区城市PM2.5浓度3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2.2%。
垃圾有去处,违建被清除,美丽乡村在升级。全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实现垃圾“分好类”“扔进桶”,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体系建制村全覆盖。毫不手软清除农村违法建筑,做到新增违法建筑零增长,全省共创成无违建县(市、区)6个、基本无违建县(市、区)27个。积极开展“赤膊墙”整治,建设具有乡土气息、江南味道的“浙派民居”。
告别“小散乱”,拥抱“绿富美”,农业新产业涌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种种砍砍”变为“走走看看”,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态势良好。2017年,全省农家乐接待游客3.4亿人次,营业收入353.8亿元;农产品网络销售额506.2亿元,增长27.8%。
守护乡愁乡韵,培育淳朴民风,富了口袋也富脑袋。开展乡风评议和新乡贤活动,全省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0966家。建立2559个古村落项目库,先后开展6批259个重点村、1284个一般村的保护利用,一大批濒临消亡的古村落重放光彩。
“千万工程”在浙江落地生根,深刻改变乡村面貌,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推进。浙江的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千万工程”累计让3000万人口受益。
同时今日《人民日报》第六版刊登的
《不断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浙江15年持续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纪实》
也对黄岩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报道。
文章部分摘要:
随着“千万工程”的推进,建光村依托村内古建筑古树多、青山环抱、清水长流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如今变得干净、整洁、美丽,去年被评为浙江省美丽乡村3A级景区示范区、浙江省美丽宜居村。村委会主任陈荣贵说:“去年我们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6万余人次,村民一年加工销售索粉面、手工面的收入就达到200多万元。”
绿色产业兴村富民的例子还有很多。安吉县鲁家村与专业旅游公司合作,共同打造乡村景点。村集体占股49%,全村2100多个村民都是村集体的股东,每股股金已从317元增长到19811元。台州市黄岩区北洋镇前蒋村建设2400亩农业示范园,种植优质马铃薯、白萝卜,引进知名农业企业,为周边村民解决就业200个,村民收入显著增加……
截至2017年底,浙江累计有2.7万个建制村完成村庄整治,2.7万个村完成环境整治,村庄整治率达到98%;90%建制村、74%农户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建制村覆盖率100%。
“千万工程”启动之始,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5431元。2017年,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6元,位居全国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仅为2.05∶1,差距也是全国最小。
传统农村社区向现代农村社区转变
2006年,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谈到“千万工程”时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客观规律,尊重农民意愿,推进包括整治村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素质、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在内的各项建设,加快传统农村社区向现代农村社区转变。
现代农村社区应该是什么样?在台州市黄岩区屿头乡沙滩村,当地干部群众与同济大学的专家团队合作,进行了有益探索。
沙滩村原来有一些废弃建筑,现在得到合理利用。兽医站变成游客中心和文化礼堂,卫生站变成同济大学美丽乡村实践基地,职工宿舍变成黄岩乡村振兴学院的讲堂,乡公所变成乡村振兴学院的宿舍并向社会开放,柴火房变成酒吧,还有些房子正在改造。
“不能把乡村现代化等同于乡村城市化。过去的乡村,房屋分布与家族、血缘关系紧密相关,我们在规划时严格保留这种空间格局;不改变房子周边的空间格局,不改变外墙面貌,但要改善内部水、电、通风、采光、安全条件,让它变得适合周边环境,适宜人居,既有城市建筑的现代化设施,又保留农村建筑的风貌。”专家团队带头人、同济大学教授杨贵庆介绍,“我们把这种改造叫作有机更新,也叫活化利用,让村民共同参与、共享利益,赋予废弃建筑新的生命,吸引游客,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口袋鼓起来,脑袋也要富起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多起来。浙江把推动“以文化人”和加强公共服务作为“千万工程”的两翼,着力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
今日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头条播报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讲述了黄岩美丽乡村建设成效
全文报道:
十五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环境。十五年来,浙江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万千美丽乡村各具特色。“千万工程”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今年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
台州黄岩区宁溪镇乌岩头村的古建筑里,来自福建莆田市的几十名新任村干部正在进行“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场教学。
莆田后黄村村支书许丽红对这里的保护与利用印象深刻。
许丽红:我觉得他们每个村都是根据自己的乡村特色,然后就是挖掘一些传统的东西,像一些民俗。让这些都市的人回归这种原始的,回归这种慢生活,都市生活节奏太快,回到这边就感到特别亲切。
乌岩头村始建于清朝中叶。随着城市化进程,这里和许多古老的村子一样逐渐空心化,村主任陈元彬说,几年前,村里常住人口全是老年人,而且不足50人。
陈元彬:开始我当村主任的时候,我跟书记两个人就是光杆司令,其他村委就是开会来一下,不开会的话都不在村里面。
一面是农村人口的不断流失,另一面却是城市人浓的化不开的乡愁。如何使古村“复活”?2014 年,黄岩区与同济大学合作,依托乌岩头自然环境资源、历史遗存,对古建筑进行修缮,打造以“民国印象、艺术村落、慢生活区”为主题的体验式旅游基地,同时将其作为全省首个乡村振兴学院南校区,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吸引了600多人前来参加培训。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杨贵庆:这个村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传统村落的观赏、体验、展示,并且可以适当的旅游。
如今,乌岩头村再度热闹起来,许多村民从城市回来开办餐饮和民宿,村常住人口逐渐恢复到近200人。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古堰画乡。丽水市莲都区依托瓯江纯粹的自然风光和具有1500余年历史的通济堰,将附近堰头村等古村落发展成“巴比松”油画的写生基地,近300家艺术院校和机构被吸引到这里。画家匡凯黎干脆常驻在村里,卖画为生。
匡凯黎:节假日,人山人海。可能这个月我的客户不错,那可能一下子这个月两万三万块都卖的出来。
截止目前,古堰画乡共引进37家画企,油画产值达到1.2亿元。
堰头村党支部书记张伟武:当时2005年以前,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的,通过整治旅游发展以后,人均收入已经突破了20000元。16家民宿和8家农家乐年收入就有1000多万。
在“千万工程”的指引下,浙江省将历史文化村落视作宝贵财富,从2012年起先后开展了6批1543个古村的保护利用,一大批濒临消亡的古村落再度焕发青春、重放光彩。
另外,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现代快报等主流媒体还以新媒体视频形式宣传展示了黄岩的美丽乡村。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