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元宵皆三五
宁溪灯会独二二
对于老家宁溪的记忆,最暖心的莫过于“二月二”灯会。
据《宁溪王氏宗谱》记载,宁溪“二月二灯会”在南宋时就已经成型,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这个民间的传统节日,已被列入了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了宁溪独特的文化符号。
农历二月初二被称为“农事节” “春龙节”。宁溪人对待“二月二”的隆重完全不亚于春节,家家户户要重新张贴春联,挂上彩灯,祈愿今年风调雨顺,企盼有一个好收成。
曾听家里的长辈们说,古宁溪街分为八宅,分别为王姓大户人家八个儿子的氏族所在。在二月二期间,每宅都会设一座“虚空亭”,灯会期间将本宅的“保界爷”或“神”接到这里,旁边筑一鼓手亭,邀请鼓手班在亭子里从早吹到晚。
到了夜里,整个小镇会变得灯火通明。灯会期间每夜都要迎灯,第一夜叫闹街,八宅各自组织锣鼓队进行沿街游奏,或在自己宅的“虚空亭”内敲锣鼓,表示灯会活动今晚开始。第二夜迎“五圣爷”,第三夜迎“陈十四”和“小相公”,第四夜迎“财神”和“关老爷”(关公)。
游灯时,先后顺序就是按王氏祖先们的长幼来,抬出自己宅的保界爷,如横街的“关公”、桥亭的“岳飞”、小横街头的“赵公明元帅”等等协助迎灯。
一般来说,二月初四夜是最热闹的一个晚上。因为初四是宁溪市日,永嘉、乐清、仙居、临海和黄岩本地的很多人借到宁溪赶集之机来看灯或借此走亲访友。
灯会的布置多有讲究,要提前做精心的准备,请几位辈分较高的长者主持大局,一般是在二月初二当天上灯,各宅都在自己宅的中心地段竖立灯柱,在“T”形的灯架上挂上九盏灯笼,称之为“九连灯”。
镇上的各宅都要组织百人队伍参加迎灯,每支队伍由两个敲十三响大锣为前导,称之为“十三记锣”,接着是长方形“高照”,“高照”后面是大红提灯、龙旗、舞龙、舞狮、台阁、闹湖船等,然后是稻挨灯、各式各样的彩灯、动物灯,接着是锣鼓队、乐队,最后面是“神”。
初四夜迎灯结束后,要组织《作铜锣》。它旧称祝同乐,是打击乐器和丝(弦)管乐器组成的民间大型吹打乐,乐声悠扬壮阔,韵味绵长,诉祈。乡人怀虔诚之心,以礼乐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如今,传统的灯会已经逐渐演变成了更加光彩四溢的大型灯展,宁溪这座灯彩小镇正熠熠生辉。灯光在黄岩溪的两岸铺展开,似是两条华丽的绸缎带,慕名前来赏灯游玩的人们络绎不绝,属于“宁溪二月二”的那份热闹不曾改变。
以前是跟在父亲母亲身后看灯会,现在成了带着父亲母亲逛灯展。每走过一处稍显特别的彩灯,母亲就会像孩子一边挽上父亲的手靠近,一边喊着我来拍照。同一个地方,她还要换上好几个造型才过瘾。
陪着老人慢品流彩华年,给孩子讲讲家乡的前世今生,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合个影,选个好角度拍张美照发到朋友圈,用上无人机录下不一样的风景,或者只是随着人群慢悠悠地走着,不同的人感受灯展的方式不同,而炫彩的光影交织成了亲友之间的欢乐时光。
又见“宁溪二月二”,这一眼惊艳,收进了所有幸福的传承。在这场“灯与人”的盛会里,不论是熙熙攘攘的赏灯人,还是此起彼伏的欢笑声,都在诉说着圆满的滋味。
除了看灯会、逛灯展,邀请亲朋好友上门欢聚也是宁溪人在二月二期间必做的一件大事。热情好客的宁溪人会早早地发出邀请,备好地道可口的饭菜等待客人的到来。
小时候,在二月初二到二月初四的几天里,父亲母亲总要赶早去把菜买回来,我也经常帮忙打打下手。最常见的是豆腐干、泡虾、红烧鲤鱼等乡土菜,小时候不懂事,总偷偷在菜端上桌前偷吃几口。被母亲发现后,她会瞪我一眼,却不会出言责骂。
以前,客人来了以后,大家除了吃饭就围坐在一起聊天、话家常,然后等着夜晚的到来去赏灯。现在,除了宁溪镇镇区,在乌岩头村、岭下村等地也开展了一些“二月二”活动,去到那,可以猜猜灯谜,看看旗袍秀……品阅更多的“宁溪味道”。
宁溪被称为“中国节日灯之乡”,很多宁溪人都参与过彩灯的制作。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和父亲母亲三人就是自家手工作坊的全部劳动力,彩灯制作为我们全家提供了生活的来源。到现在,我也总是以“山水画廊、灯彩古镇”向朋友们描述老家宁溪的美好。
说宁溪“二月二”是人们对新年的回味也好,是人们对春天的展望也罢,我只知道灯盏间的那一抹抹红色和一簇簇亮光是小镇专属的温柔,抚慰着每一位走进小镇的人。人们在“二月二”里相逢、欢聚、肆意庆祝,人间百味,最是圆满暖人心。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