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台州频道2月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丁珊) 还在正月,春节年味正浓。笔者所在的台州商人微信群不停跃动着信息。这些祖国各地的老总,再三讨论的是同一个话题:初七的大会你们有什么打算?一起为台州的下一步发展做些什么?
在约采访时,椒江区一家制造业企业的董事长,特意将大会邀请的信息转发到笔者微信:初七下午的会太重要了!当天我正好要去宁波谈事情,准备中午不吃饭就赶回来。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盛会,如此重要?
这是一场特殊的约会,一年一次,今年更是特殊:参会人数超520人,邀请人士遍布全球涉及商界、科技、金融、医疗等领域,规模更大、规格更高。
新年伊始,东海之滨,他们将围聚在一起,在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共谋一个“台州的明天”,贡献一份“担当与智慧”。像“青藤”般蔓延全球的台州人,将带着这些年来的光荣与梦想,带着对家乡的眷念与深情,带着对未来的期盼与祝愿,款款而来。
从这里出发,我们走向全世界
台州商人的成长史,与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穷”则变。历史上的台州偏处海滨,高山阻隔,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交通不便,资源匮乏,没有油,没有铁,没有工业原材料,有的是山和海。就连土地也是少的可怜。“七山一水二分田”,人多地少,人均土地不足4.5分,农耕时间不到半年。地理学家王士性曾有过“舟楫不通、商贾不行,其地止农与渔,眼不习上国之奢华”的描述。
苍岭古道开凿于唐宋之前,是仙居走往内地的盐道,史称“婺(金华)括(台州)孔道”。古道两侧大山夹峙,山岭峻险,山道蜿蜒,被誉为“浙江西南第一岭”。图片源于网络
变则通。台州人跨出家门后,什么苦都肯吃,什么脏活、累活都愿干,从事起各种别人瞧不起的“下等活”:弹棉花、补鞋子、磨豆腐、配钥匙、理头发、卖眼镜……洗衣大军,基本占据上海、南京、广州等大城市;小商品销售大军,近40万人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吃穿住行生意无所不做;收废拆解大军,近三万人在全国各地穿梭。
从千里冰封的北国边城,到鲜花不谢的南海小镇,从横沙飞扬的西部戈壁,到波涛汹涌的东海之滨,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台州人。此外,在墨西哥、巴西等国,可以见到台州人生产、销售节日灯、水暖配件,在东南亚投资区,也不乏台州制造的水泵、喷雾等配件。据台州当地媒体报道,约150万名台州商人在世界各地经商,远的在俄罗斯、美国,近的在宁波、上海。
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图片由台州市经合办提供。
《走南闯北台州人》一书,从在外台州人的浩瀚海洋里,舀取了59位在外企业家的生平事迹,他们有些不会说外语,连普通话也磕磕巴巴,但依然南来北往,逍遥五洲;他们有的从小木匠出身,如今已经成为拥有多家大型家具市场的连锁企业老总;还有的已经成为当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商会负责人。这个群体,不断演绎着“无中生有”到“无所不有”的神奇故事,这些俯拾即是的例子中,不乏曾经生活在社会底层,尝尽人间心酸与苦辣的农民。
有人说,山的文化造就了台州人的硬气和坚韧的血性,那么海洋文化则赋予台州人敢闯敢冒的文化传统。在温黄平原,浙东事公学派“义利并存”、“工商皆本”的思想,经过几百年的浸染,逐渐深入到台州人的血液和骨髓。凭借着“为吃饱饭杀出一条血路”的质朴愿望,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浪潮中,一有土壤就发芽,遇到阳光就灿烂的台州人,逐渐站在浪潮之巅,铸成浙江大地一支不容忽视的商帮队伍。
抱团生长,他们擦亮了台州的金名片
“只有鸟儿飞不到的地方,没有台州人走不到的地方。”这句俗语,在创业在外的台州商人中广为流传。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台州商人走南闯北,像青藤一样,不畏严寒,迅速生长,将枝蔓延伸到世界各地。
如果说,穷则思变是台州商人的创富的原动力,那么抱团生长,是应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的明智选择和共同诉求。1998年,在北京的台州商人组建了台州第一家异地商会——北京台州商会。1999年,在武汉的台州商人组建了第二家台州异地商会。这两家自发建立的商会,不仅对在国内外经商的台州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对政府层面也是一个启发。2000年,台州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就将建立异地商会列入年度工作任务。
2016年11月21日,宁波市台州商会一届六次理事会议在奉化举行。
以2005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异地商会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为标志,台州的异地商会建设步入了规范化轨道。文件对异地商会的组建原则、组建条件、组建程序、商会运作机制、商会的主要功能及发挥,以及对商会的组织领导等,都作了具体的规范,成为异地商会建设范本。为了使异地商会建设有序推进、商会管理有章可循,台州市政协原副主席、异地商会联谊会原名誉会长赵平安还执编了《台州市异地商会建立和建设》一书,成为商会建设的手册。
至今,100多万台州商人活跃在世界各地,目前建立起异地商会194家,其中市本级82家,县市区112家。台州异地商会已成为宣传在外台州商人和家乡的好窗口,在这点上,在外台州商人有更深的体会。他们说:过去由于我们台州知名度不高,在向外地人介绍台州在哪里时,往往都说台州在温州和宁波之间;当别人问我们哪里人时,不少人都不讲自己是台州人,台州南边人讲我是温州人,北边人会讲我是宁波人。时过境迁,台州商人扬眉吐气,台州牌子名扬四海。
2016年12月底,宜昌台州商会作为公益活动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参加该市“单亲家庭协会爱心长跑”活动,通过5000米长跑来呼唤社会的关爱。
此外,异地商会还日渐抱团回归投资台州的主引擎。2009年4月成立的中山台州商会,有感于“浙商回归”的大势,一些会员提出了强烈的返乡投资愿望。2013年,当商会将中山台州商会回归园项目这一投资项目告知其他会员时,得到了大多数会员的热烈响应。不少企业表示希望参与申请。由于园区占地面积有限,商会经过多次讨论后,根据“控数量保质量”的目标,遴选出了最终的14家企业。
依托于中山台州商会会员发展较为集中的灯具、机械、模具行业,中山台州商会回归园将实现资源的科学整合,灯具和部分机械类产品可以实现互补,模具将成为灯具和机械的上游产业。这样的模式,不仅是企业与家乡之间的共赢,也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共赢。
回归家乡,从放大台州到壮大台州
“台州商人是台州发展的真英雄,是民营经济的推动者,是我们的无价之宝。”去年9月,台州市委书记王昌荣在该市的会议上表示,在台州商人身上,有着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有着不畏艰辛、百折不挠的吃苦精神,更有着富而思源、回报桑梓的社会担当和家乡情怀,他还曾这样点赞:“台州商人和台州企业家,是台州最可爱的人。”
事实上,这不是王昌荣第一次“褒奖”台州商人。笔者梳理台州的报道,去年2月15日是猴年春节后上班第二天,台州市委、市政府召开重点企业家座谈会,邀请企业家代表畅谈发展思路,共商如何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台州科学发展。
当天,王昌荣在会上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当好“店小二”和“娘家人”,对企业家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在全社会营造尊商重商的良好氛围;要优化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减负,支持企业创新转型;要强化服务,建立上市公司联系制度,提供“保姆式”服务,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台州市委书记王昌荣、市长张兵带队参观台州湾循环经济区。
回顾过去的一年,台州全市上下围绕“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关键领域短板”三大历史任务,使出了洪荒之力:市委书记、市长甘当“项目书记”“项目市长”,经常带队跑项目,召开重大项目推进工作联席会议,领衔破解全局性、体制性难题;在重大项目引进洽谈上,形成“一个口子甄别、一个层面酝酿、一个团队谈判、一套程序决策、一个口子落实”的工作机制,以最优的服务和最有力的保障,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
他们来了!
去年9月,总投资51.2亿元的吉利发动机项目落户台州;12月,吉利汽车临海产业园扩建项目开工仪式在临海头门港新区隆重举行。台州人李书福在致辞中说:“我每次回到台州,都会有一股暖意浮上心头。因为,吉利的汽车梦是从台州临海出发的。”对于李书福而言,台州是吉利的福地——吉利在台州路桥开启了最初的创业生涯;吉利在台州临海打造了第一辆汽车。如今,回归台州的吉利集团,怀揣着“吉利汽车要从台州再出发,跑遍全世界”的梦想,信心满满。
今年1月,投资42亿、年产9万辆新能源汽车、9万台新能源关键零部件……集中开工仪式所在的新吉奥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生产项目,是浙商回归重大项目。在现场,集团董事长缪雪中满怀激情地表示:“新吉奥二次创业重新选择回归台州,不仅是因为台州是我的家乡,更是有感于市委、市政府对‘浙商回归’工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对企业家的尊重、信任和厚爱,更加鼓舞了我们积极作为、敢于担当、实现梦想的信心。”
归来的,还有上海台州商会副会长林文清,回归投资“温岭银泰综合体”项目;哈尔滨台州商会会长林忠福,回归投资的椒江区“北大附属台州书生中学”项目;还有路桥上海商会副会长王仙富,回归投资的路桥区“智能环保设备制造”项目........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裂变式思维在浙商回归领域的完美演绎。
同一片土地,同一个梦想,同一种精神,同一个方向。让我们期盼,2月3日召开的世界台州商人大会,即将绘就的蓝图。
原标题: 聚焦︱为了台州的明天,百万台商闯天下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