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您当前的位置 : 您当前的位置 :台州频道 > 台州新闻 正文
仙居蝌蚪崖的前世与今生 你了解吗?
2016年12月20日 来源: 浙江在线 通讯员 方小艾

  在充满神秘的仙乡大地上,有着千峰叠嶂、万壑峥嵘的韦羌山,其中有一处绝壁奇峰,当地人称之为“蝌蚪崖”,那里沟谷交错、古木森森、竹林幽幽、流水潺潺。蝌蚪崖和巍巍天柱岩对立而望,成为仙居的两大奇山。

  历史记载,在一座名叫蝌蚪崖的千仞绝壁上,崖面平整如削,高约40米、宽约50米,成极规则的长方形,面积近2000平方米。绝壁的崖面石质坚硬,布满了一个个凸出的半球,半球高出崖壁平面约5厘米,直径7—12厘米不等。在每个半球边缘,均有一条约2厘米深的圆形小沟。半球之间相隔约15厘米,纵横排列有序,似有日、月、虫纹及海洋生物图案的痕迹,这就是著名的相传为大禹刻石的“蝌蚪文”。为什么古人要将文字镌刻于千仞绝壁上?这些图文符号究竟有什么涵义?千百年来,为啥有无数志士学者前往探奇?

  蝌蚪崖的“前世”

  蝌蚪文也叫“蝌蚪书”、“蝌蚪篆”,为书体的一种,因头粗尾细形似蝌蚪而得名。关于蝌蚪崖上面是否存在蝌蚪文?古代历来就有诸多记载。

  据《万历志》和《光绪志》载:东晋义熙年间,一位姓周的廷尉曾“造飞梯以蜡摹之,然莫识其义”。以后郡守阮录和北宋县令陈襄亦“携众以观”,终因崖高路险,“云雨晦瞑”,未得结果,扫兴而归。陈襄还留待感叹道:“去年曾览韦羌图,云有仙人古篆书。干尺石岩无路到,不知蝌蚪字何如……”

  《神仙传》云:王方平居昆仑,往来括苍,石壁上有科斗字,高不可识。

  《赤城志》:石壁科斗韦羌山亦有之。

  《临海记》:此众山之最高者。上有石壁刊字如蝌蚪。

  1986年《新仙居志》:在天柱崖西侧的深壑间,有一座人迹罕至、猿猴难攀的“千尺石岩”。岩上刻有文字,一位姓周的廷尉曾“造飞梯以蜡摹之,然莫识其义”。这块岩石外倾与地平线成80°夹角,游者若登隔坎小丘,凝目以视,则在50平方米的浅红色的石壁上,像蝌蚪一样的镂文,依稀可辨。

  关于“蝌蚪文”,当地还有一些传说和“印记”

  淡竹乡尚仁村的后门山上,有一座距今100多年的清宣统年间规模宏大的坟墓,墓碑中刻有“蝌蚪映辉”四个大字。据了解,古人把坟墓立在此处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深信蝌蚪崖上流传着“大禹治水”时留下的刻文,以坟墓在此为荣。该村专门用来榨油的桐梓车取名为“蝌蚪车”。陈瑞珊老师回忆:“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到有关蝌蚪崖的很多传说,传说最广的一种传说是大禹治水时刻下蝌蚪文。我们祖上世代榨油,把桐梓车取名为‘蝌蚪车’也是为了纪念蝌蚪崖。”

  淡竹乡下齐村有座建于康熙年间重修于光绪年间的祠堂,至今保存完好。祠堂间有6根直径为50厘米、高约9米的大石柱,其中两两相对的4根石柱上分别写有“发源自称以东秀启乡闾长豆河山绵气脉,继绪在韦羌之麓祥蝌蚪万腾云汉起人文”、“蝌蚪毓人文想当年泥马渡江声灵赫濯,韦羌钟秀气知先世汝南启宇瓜瓞绵延”,把韦羌山和蝌蚪文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同时,下齐的族长传世堂簿中也多处记载韦羌蝌蚪的文字。

  “蝌蚪崖上面肯定有‘文章’!”家住淡竹乡官坑村的朱汝连坚定地说,“我在蝌蚪崖下长大,每次抬头看看蝌蚪崖的时候,我都深信上面有古代治水时留下来的‘东西’。崖面肯定是人为雕琢而成的,只是时间长了风化了好多。”

  蝌蚪崖的“今生”

  蝌蚪崖上到底有没有蝌蚪文?它是如何被刻在这万壑峥嵘的石壁上?如果真的如古人所言,那么蝌蚪文到底是什么摸样?带着种种疑问,探险爱好者方浙,带领33名爱好攀登的韦羌行者群驴友再次登山寻找那远古的痕迹。记者也带着万分的好奇参与了此次探索。

  4月23日凌晨6点半,34名队员全部整装待发,9点10分,所有队员齐聚在蝌蚪崖半山腰下。离崖底到崖顶还有垂直的150米高。一般人根本难以攀爬。此刻,摆在队员们面前的是,要么继续上崖顶,要么留在崖底休息等待其他队员的消息。最终,24名队员决定继续上崖顶,而其他几名队员留下。

  方浙等5名登山高手用绳索直接绕崖的左面而上,左面的崖面光秃秃的没有任何可以踩脚的地方,他们每上一步就在“危险”的地方做好安全措施。由于崖面长年累月饱受风吹日晒,风化侵蚀的厉害,很多岩石只是轻轻的依附在山崖的表面,稍微一碰就会整块掉落。一步一个危险,更加增加了上崖的难度。

  攀在最前面的驴友“一片云”是5位直攀崖面而去的唯一女将。“小心有石头落下!”随着“一片云”的叫喊声,底下的4名队员迅速往崖面吸附。眼看着一块10公斤左右的大石头从耳边呼啸而过,擦过最后一名队员的背包落下悬崖,石头撞击崖面的巨大声响令5名队员心惊肉跳。幸好他们都是训练有素的攀爬高手,反应敏捷才能躲过石块的撞击。否则,以石块当时的撞击力,足以带动几个人一起滚下山崖。

  中午12点,5名队员胜利登上崖顶,和另外19名队员回合在一起从崖顶往下面看,根本看不见绝壁以及表面的“蝌蚪文”。方浙决定零距离接触千仞绝壁,而执意要跟着他一探究竟的也只有“一片云”。光秃秃的崖面没有任何支撑的地方,更不可能有踩脚的地方,贸然而下非常危险。方浙首先沿绳索而下,他要给“一片云”做好示范,“如何下崖,哪处落脚”都事先做好记号。然后,才放心“一片云”跟着他下去。

  10米、20米、30米、40米……越接近传说中“蝌蚪文”记载的地方,方浙就越激动,他说亲眼看看蝌蚪文是自己儿时探索蝌蚪崖的梦想,此刻,梦想就近在眼前。在下到崖面40米的地方,他放眼望去,一条边长大约40米左右的直线,如飞机跑道一样笔直的“屋檐”呈现在他的眼前,令他惊叹不已!方浙用绳索测量,历史上记录宽为50米的边长准确数字为40米,也就是说,蝌蚪崖面真正的面积为1600平方米左右。

  由于崖面突出60公分左右,而记刻着“蝌蚪文”的崖体整个向外倾斜80度角,方浙根本无法接触到崖面,他此刻所处的状态是临空悬挂在绳索上,是绳索支撑他的体重。在他眼里,这1600多平方米的崖面平整地和家里的墙面无异。

  再往下,由于绳索的降力加上临空状态,导致人体不断地旋转,山下的队员看见方浙在崖面上不断地晃荡转圈,刚刚还是面对着崖面,突然面对的又是无边的天空,根本无法固定住身体来静止地拍摄。方浙事后回忆,他起码被旋转了30多圈,感觉整个山体都是处于运动状态,很难在保护自己的情况下清晰地拍出“蝌蚪文”的模样,不过那崖壁上突出的球状物体模样却牢牢在印在他的心中。

  “崖面那不计其数直径大约10厘米的圆球突出,突出高度为3-5厘米。经过几千年的风化,有的开始残缺不齐,有的模糊不清。在我的右边,有一片较为清晰的图案,分布均匀自成规律。”方浙认为,“蝌蚪崖”人工斧凿的痕迹相当的明显,他肯定地说,“依我的阅历和知识来判断,这绝不可能是大自然的杰作,纵使大自然有鬼斧神工,但是它不可能缔造出如此规整的石壁。”

  记者感到疑惑,方浙凭什么作出如此肯定蝌蚪崖为人工斧琢?“大家都知道人造的东西是大自然无法临摹的,就像万里长城。”方浙果断地说,“你无法想象,要把一个崖面弄的那么平整是多么浩大的一个工程。”

  这次的探索不单单只是一个登山爱好者攀上悬崖那么简单而已,方浙相信韦羌山传说中的“蝌蚪文”是肯定存在的,当然他所看见的圆球状物体到底是不是传说中的“蝌蚪文”不敢妄下结论,有待专家的进一步考证。他认为也许在韦羌山系中那些悬崖绝壁中可能隐藏着更加神秘的“蝌蚪文”,这还需要后人不断的探索,包括方浙他自己。

原标题: 仙居蝌蚪崖的前世与今生 你了解吗?

标签: 仙居 蝌蚪 前世今生 历史 绝壁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责任编辑: 张丹萍
分享到: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