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簧竹雕是黄岩的传统工艺,因其雕刻在毛竹内壁的簧面上而得名。黄岩是国内最早创造翻簧竹雕的产区之一,也是国内目前保存该手工工艺流程最完整的地区之一。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冲击,翻簧竹雕这项传统手工艺却走向了下坡路,但是它仍然坚强地被传了下来。
目前,黄岩做翻簧竹雕的人虽然寥寥无几,但是却有一对父子坚持了下来,担起了黄岩翻簧竹雕传承的重任,努力将它传承下去。他们就是罗启松和罗文弛父子。
罗启松在教“学生”
因缘际会,罗启松邂逅翻簧竹雕
说起黄岩的翻簧竹雕,知道的人都会想到罗启松,说他是黄岩翻簧竹雕的顶梁柱,殊不知他与翻簧竹雕本在两条平行的路上,因缘际会,才交叉在了一起,从此相伴相随六十年。
罗启松1935年出生在黄岩,小学毕业后,他就在家务农8年,学会了全部的农活。“那时年轻,不知天高地厚。”罗启松告诉记者,因为念小学时,他就在家里利用业余时间作画,自学芥子园画谱,临摹画册的各种技法,所以他想去报考艺术学校,就去找正在镇政府开会的大队领导打证明,但是大队领导说农民不能去考学校。他说为什么农民不能考呢?就和那位大队领导在办公室里争了起来,惊动了当时的城关镇党委书记。
罗启松《黄山烟云》三折屏风
那位书记说吵什么呢?他说没有吵,只是在和他们讲理。书记听说了他的要求,问他有什么本事想考学校。他说自己会画画。书记说不信,于是他回家拿了多幅画给书记看。在罗启松不知道的情况下,这位书记将罗启松的画送到了当时的黄岩翻簧厂。后来,他对罗启松说,不要去考学校了,去翻簧厂工作怎么样?就这样,23岁的罗启松被破格招进了黄岩翻簧厂。
荣誉证书
一进入黄岩翻簧厂后,罗启松就显得有些“另类”。科室里的其他人都用铅笔一点点地画,只有他是用毛笔画的。“她们用铅笔只能画一块岩石,而我用毛笔可以把整个山水都画出来。”罗启松说。
有人不理解他的做法,说他傻,师傅叫他用铅笔,他竟然用毛笔,还告诉了师傅。不过师傅看到后,不但没有批评他,还鼓励他。“我拼命地画,一有空就坐下来作画,天天画,因为有绘画的基础,不到三年就出师了。”罗启松告诉记者,这期间,他对雕刻有特别的研究,出师后就从事创新工作,还获得了很多的奖。
子承父业,让翻簧竹雕传承下去
上世纪八十年代,黄岩翻簧厂转战木制礼品,翻簧竹雕开始走下坡路。1985年,黄岩翻簧厂再也不做翻簧竹雕,罗启松也深受打击,但是他并不灰心,立志要将翻簧竹雕重新拾起来。“我想要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把翻簧竹雕做好。”罗启松说,从那时起,他开始每天爬方山,在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就刚爬了山、打了太极回来。
1995年,罗启松退休了,也有人高薪聘请他去做设计,但是他都婉拒了,他觉得钱是赚不完的,只有把翻簧竹雕传承下去,才是他的愿望。
他向相关部门反映,得到了支持,办起了翻簧研究所,终于将断了十几年的翻簧竹雕重新拾了起来。“我租了房子,叫了几个工人,成立翻簧工作室,家人无条件地支持我,一起辅助我。”罗启松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他错过了评大师的机会,退休后,省里相关部门却打电话主动邀请他评选。
罗文弛在雕刻
而罗启松的儿子罗文弛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耳闻目染,也慢慢地走上了传承翻簧竹雕之路。
罗文弛出生在1966年,那一年他高中毕业放暑假,罗启松带了些厂里的外加工活回家给他做。那时,他就开始接触翻簧竹雕的加工。
“我也是从小就喜欢画画,常常自己拿着笔画。”罗文弛告诉记者,他高中毕业后去省工艺美术学校培训了一年再去考试,后来考到了安徽商业学院广告装璜专业,毕业后就在椒江上班,做平面设计的工作,这期间一直没有放下翻簧竹雕的学习。
直到2000年,为了让翻簧竹雕传承下去,罗启松开始招徒弟,招了五六个人,学了半年后,只剩下了一个人。“他们都很年轻,有些没上过大学,有些刚初中、高中毕业,而翻簧竹雕要有绘画基础,不是一年两年能学会的,这对他们生活产生了压力,于是他们就走了。”罗启松说。
看着罗启松招徒弟这么难,找不到接班人,罗文弛决定要替父亲分忧,跟他学翻簧竹雕。“翻簧竹雕看着难其实也不难,但也花功夫。”罗文弛告诉记者,他学了3年就入门了。他和罗启松学的套路也不一样,罗启松是从雕刻山水开始的,而他是从雕刻人物开始的。“刻人物比较难,我想先学难的,因为我觉得只要把最难的攻破了,其他的都会迎刃而解。”
推陈出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些年,罗文弛正式跟着罗启松学习翻簧竹雕这项手工艺,但是他们也是各有各的特长。“我是学了三年后才尝试镂雕,而他一开始就学镂雕。我让他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他能雕得比人家好,我觉得很满足,以后他肯定要超过我们。”罗启松这样评价罗文弛。
如今的罗文弛,可以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十年磨一剑,他收获不少大奖。上半年,他的个人作品入选“江南百工——首届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4月,他参加了台湾浙江文化节台州周非遗作品交流访问;5月,父子两人的翻簧作品入选华东竹刻艺术邀请展,同时在深圳国际文博会上又收获大奖。“虽然人在途中,身心俱疲,但是能向同行学到课堂上学不到东西,毕竟他们所会的是一代代积累起来的。我爸直到现在,还一直在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这种精神尤其值得我学习。”罗文弛说。
罗启松作品《翻簧多宝格》
在翻簧竹雕这条路上,罗启松一直不断创新。翻簧的雕刻,通常是去竹衣,露出竹簧,再在竹簧上雕刻。去年,罗启松却尝试留着一点竹衣,让翻簧竹雕更有立体感。除此之外,他还曾尝试着用硝酸腐蚀,让竹簧有层次感后,再雕刻。
罗文弛不仅学罗启松的技法,也学父亲的创新精神。“为了让产品增加亮度,大家通常会给它涂上一层油漆,但是这样几十年后油漆容易龟裂。”罗文弛告诉记者,如果用机器或普通的布去打磨,容易打磨掉竹簧的表皮,但是他想到了用丝绸去打磨,这样处理后的产品更像象牙雕一样,有着很自然的光润。
罗启松作品《百鸟翱翔》翻簧花瓶
要想让翻簧竹雕传承下去,只靠他们父子俩是不够的。为此,罗启松每个周末都会去九峰古建筑的文化大院,给游人讲解翻簧竹雕,希望更多的人了解翻簧竹雕。此外,他们教出的徒弟还让翻簧竹雕走进校园,让翻簧竹雕得到更好的普及。
“手要一直动,动才能产生变化。”在记者采访时,还有一个“学生”正在跟着他们父子学习,他们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同时,不忘指点一下这个“学生”。
罗文弛《仕女》臂搁
“艺术永无止境,传承古老民族文化,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罗文弛说,翻簧竹雕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费时费力,目前价格比较高,但是他想努力把这个推到每个人都买得起的位置,让它重新走进家家户户,走进大家的生活中。
原标题: 匠心|子承父业,他们是翻簧竹雕的守望者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新闻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