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台州频道6月30日讯(记者 赵静 市委报道组 周旻澍 吴敏力) 雨后初霁,空气里弥漫着草木的香气和阳光的味道。顺着小路走进温岭横峰街道东塘村,窗外田垄边一畦新绿,在这两层高不起眼的老宅子里,住着一位九旬老人,他就是我们今天的寻访对象,王阿富。
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王阿富应声从屋里走出来。老人一身蓝布衣黑裤子,身板笔挺,一丝不苟。虽然年届95岁高龄,但老人依然耳聪目明,反应敏捷,说话有力。不管过去多少年,他仍然保持着硬朗的军人风范。
对于如今的年轻人来说,王阿富是一个传奇。他出生于1921年,与党同龄。他在建国前入党,参加过渡江战役、抗美援朝,子弹曾呼啸着贯穿过他的身体。当战争的硝烟散尽,曾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他,却选择了解甲归田,回到家乡横峰街道平静地当了27年的村党支部书记。
王阿富思路清晰,说起过去的岁月仍然历历在目。他的床头抽屉里珍藏着一个蓝色的小礼盒,里面用白纸妥帖地包裹着8枚勋章。每一枚勋章都凝结着一段传奇。
长江南岸,难忘火线入党的一幕
王阿富在竹藤椅上坐下来,消瘦的手将包裹着勋章的白纸层层剥开,也翻开了一段段风雷激荡的红色记忆。
第一枚勋章,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颁发。勋章上,是手持刺刀枪的解放军战士,背景是滚滚长江和扬帆的战船。
这正是1949年4月渡江战役的场景。
“我在1949年1月9日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时隔半个多世纪,王阿富仍清楚地记得自己的参军时间。随后,部队向南开拔,并于当年4月20日参加渡江战役。
“打头阵的是第二野战军,接下来第二阵,就是我们的部队了。”老人的回忆,顿时把大家拉进了那个炮火连天的时间点。
4月21日,王阿富所在连队接到任务,要求渡江并肃清对面桥头堡。当天下午,连队150多名战士分乘30余艘船只,迎着激烈的炮火奋勇登陆,迅速消灭了残敌,立下战功。
部队行至嘉兴,王阿富迎来了令他终生难忘的一件事。那天,党组织负责人找到他,宣布组织通过他的入党申请。
从参军到入党,仅仅过去3个月,这令王阿富激动万分。“一个词,那就是对党忠诚,”老人说。正是这股子信念,令老人在战场上奋不顾身,也因为如此,才有了火线入党这令人难忘的一幕。
汉江之畔,血与火的洗礼
第二枚勋章是一枚抗美援朝三等功勋章。勋章上,一名手持钢枪的志愿军战士站在朝鲜大地上,勋章背面还铭刻朝鲜文字。第三枚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1951年赠的“抗美援朝纪念章”。
这些勋章承载着一段血与火的历史。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王阿富随同大部队从上海出发,途径山海关,从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进入朝鲜战场。随后参加了著名的黄草岭战役。
黄草岭地势险要,是东线战场的必争之地,战斗打得十分惨烈。第一场战斗下来,消灭敌人800人,但王阿富所在营部4个连队仅剩下1个加强连。
11月的黄草岭,“雪很大,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清,雪山上天寒地冻,温度低至零下四五十摄氏度,冻土层就有一尺厚,”王阿富回忆道,“一口冰雪、一个冻土豆、穿着露着棉絮的棉袄、住着冰冷的防空洞。”为了挖战壕,他们用羊角锹一锹下去只能出来婴儿拳头大小的冰块。在这种情况下,战士们硬是铲出了近2米深的战壕。“我们每两三个小时换一次岗,好多战友手指、脚趾都冻断了。”那次狙击战持续了五六天,因为后方交通被敌机轰炸阻断,粮草运不上来,每人一天只能以两三个大土豆维持体力。
“有一个小炮用降落伞的布包着,被敌机发现,对我们持续轰炸三个小时,幸好我们掩体挖得深,一个也没伤亡,上级还表扬了我们。”
修整20多天后,王阿富所在部队又奉命阻拦美军和李承晚部队的进攻。“敌人火力很猛,空中还有敌机狂轰滥炸,几十厘米粗的大树都被炸断了,子弹像爆米花一样在身边乱蹦……”王阿富和战友们借着夜色和火力的掩护,怀抱炸药包,毫不犹豫地冲下山,公路成功被炸,前路受阻。“那次战斗持续了一个下午一个晚上,消灭敌人800多,但我们自己也伤亡了三分之二。”
1951年4月25日下午,王阿富带领突击班要在一个无名高地上打前锋,要冲过一片200米长的开阔地。“人先从沟里过,再往高地走。高地没遮掩,我们一上来就遇到子弹扫射,前面的战士一个接一个倒下,我们排长也倒下了。”但是王阿富他们并没有退却,顶着枪林弹雨继续前进,与目标越来越近,80米,70米,60米,一枚子弹击中左手腕,另一枚子弹呼啸着贯穿了他的胯部。“我倒在雪地上,只知道滚烫的血不停地涌出来,把衣服都浸湿了,子弹像爆米花一样在身边乱蹦。”当年的血雨腥风,出生入死,王阿富的回忆里满是自豪。
红色的传承
无名高地战役结束了王阿富的军旅生涯,他的左腿至今抬不起来,左腿明显比右腿细瘦。他作为伤残军人被送回国内。
回国的经历可谓九死一生。伤员需要被转移到离中国边境200米远的一处地方。“原本是用火车转移的,有一列载了200人的火车遭到敌军轰炸,无人生还。我们就改用大卡车趁黑夜赶路。黑漆漆看不见很危险,一开灯,敌军的子弹就扫过来了。驾驶员想开了灯开快点,转弯时来不及躲闪,好几辆车就这样翻下了悬崖。”1952年6月1日,王阿富回到东北,他说,“飞机舱门打开的那一瞬,红彤彤的太阳照在脸上,非常震撼。”
那是劫后余生的喜悦。这被照亮的信仰的光芒,此后,也照耀着他的一生。
1952年,王阿富转到诸暨第一军人荣誉学校开始三年求学生涯,第四枚勋章便是在这里获得的——“浙江省革命残疾军人速成中学三等模范,1953年”。还有三枚勋章分别是“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团赠,1954.2.17”、“浙江省第一次慰问军属残疾军人复员军人代表会议纪念章,浙江省军政厅赠,1956年2月”、“温岭县人民委员会赠,一等革命残疾军人模范”。
毕业后,王阿富放弃了分配工作,于1954年10月复员回家。“我先是当初级社的社长,初级社变成中级社,中级社变成高级社,我还是社长。”此后,到东塘村党支部书记,从1954年到1980年,因为群众的信任,东塘村的领头羊他一当就是27年。
村民为什么都要选他当书记?
王阿富笑笑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他们选了我,我就好好干。”朴素的话语道出了王阿富身为共产党员的社会责任感。这27年间,东塘村获优先大队、先进党支部八次。六七十年代,大队评先进看粮食产量,在17个大队中,王阿富带领的大队产量都排在第二、第三位。中共温岭县委温岭县革委会给他颁发了“先进生产(工作)者”的奖章。
而感染我们的,是老人身上有种踏实苦干的韧劲,以及对党的忠诚。王阿富家中,处处可见“红色”印记,小木门上挂着“共产党员户”的红色标志牌,抽屉里放着复员军人的证明书,床头放着缀满勋章的半身照片,还有一块“拥军优属光荣之家”的红色铁牌。
王阿富膝下三子,小儿子是党员,大孙子也是党员,红色基因将一代代传下去。他说:“这么多年来,我看到了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共产党是中国的希望,要把国家领导好,让老百姓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原标题: 寻访|枪林弹雨中走来的王阿富:八枚勋章的故事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新闻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