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壁残垣
铁匠街
拉丁桥
地道
建筑物上弹痕累累
波黑是欧洲巴尔干半岛的多山国家。这是一个饱受战争破坏的国家,没有哪一个欧洲国家的人民像波黑人民那样命运多舛。被吞并、独立、再被占领、再争取独立,整个波黑的历史就是用鲜血与生命书写出来的……
游波黑虽然已经一年有余,但波黑首都萨拉热窝那残垣断壁和累累弹痕却时常浮现在眼前。
铁匠街
上了年纪的人还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靡我国的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吗?其中的许多外景是在萨拉热窝的铁匠街拍摄的。
铁匠街非常热闹,是去萨拉热窝旅游的游客必到之处。铁匠街上出售红铜手工艺品的店铺很多,生意也很好。红铜手工艺品是萨拉热窝波什尼亚克人的传统产品,来这里的游客大都购买一些红铜手工艺品留作纪念。几位团友也买了些,用他们的话说,看重的是纯手工制作的工艺。
在铁匠街游览的外国游客还希望购买一些与战争有关的纪念品。当地头脑灵活的市民就用战争期间废弃的炮弹壳和子弹壳制成纪念品出售,利润相当可观。据说当地工匠花3美元买来1公斤废弃炮弹壳和子弹壳,刻一些花纹就可卖到60多美元。有人用废弃子弹壳做成的笔,笔帽上刻上“萨拉热窝”几个字,就可以卖6至10美元一支,还十分畅销呢。
三小时的游览中,我徜徉在一阵阵“乒乒乓乓”的金属敲打声中,努力回忆、寻找和还原几十年前那场电影中的场景。
拉丁桥
几十米长的拉丁桥,因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而闻名。
1914年6月28是塞尔维亚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拉丁桥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这次事件使奥匈帝国于7月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为纪念这位爱国青年,当时的市政府在大桥附近的路面上嵌上了普林西普的足迹。一旁的黑色大理石板上用金字刻着:“正是从这个地方,普林西普用枪声表达了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多少世纪以来对自由的追求。”大桥也更名为“普林西普桥”。
不过,在波黑独立后,石板上的文字被改为:“1914年6月28日,普林西普就是在这里刺杀了奥地利王储及其夫人。”大桥也复名“拉丁桥”。
在桥一端的玻璃橱窗内,陈列着事件发生时以及普林西普受审时的照片,向人们述说着100年前的那段历史。
弹痕和断壁
虽然波黑战争已经结束将近20年,但在萨拉热窝市区,还可以看到建筑物上留下的累累弹痕。
萨拉热窝四面环山,处于洼地,当城市遭到塞尔维亚族人的围攻时,街上的行人就成为狙击手们最好的靶子。只要看到有人走动,山上就会飞来子弹。因此,一条离山很近的大街上包括民宅在内的沿街建筑物都弹痕累累。这条街也被称为“狙击手大街”。
我在一处建筑前数了一下,面积仅几个平方米的墙面,竟有弹孔近百个!
老街附近的一处建筑,被炸弹炸毁后只留下残垣断壁。在这断壁上,挂满了琳琅满目的针织品。原来,小商贩在这里摆摊兜售呢。
这些断壁残垣、这些累累弹痕,为何不清除?或许是经济原因,或许是有意留着,为的是让人们牢记:战争没有赢家,和平来之不易。
地道博物馆
波黑战争期间,塞族军队将由穆族武装控制的萨拉热窝团团围困,狂轰滥炸,穆族武装几乎弹尽粮绝,萨拉热窝居民仅靠国际救援维持生存。这时,穆族武装决定在由国际维和部队控制的萨拉热窝机场附近挖掘一条地下通道,以便与机场另一侧的穆族控制区连成一片。这条720米长的地道自机场跑道下方穿过,到达地面后与另一条长达数公里、一人多高的壕沟连接。
就是依靠这一通道,战时上万吨的物资与粮食才得以送入萨拉热窝,数千名伤病员和妇女、儿童通过这条地道被转移至安全地带。据说,当时的波黑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也曾利用这条通道离开萨拉热窝,前往出席国际会议。因此地道也被当地人称为“萨拉热窝的生命线”。
由地道改建的博物馆也就两三间屋子大,里面展示着当时挖地道的用具、运送物资的小铁车,还陈列着部分战时使用过的武器、装备及其他实物,张贴着人们利用地道运送伤员、武器和物资的图片和各种新闻报道。
博物馆内还滚动播放一段约20分钟的录像,真实地再现了萨拉热窝巷战情景以及战争后的惨状。
听了介绍、看了图片后,我们也弯腰进入一段地道。这段28米长的地道是保留下来供参观的。
走进地道,有一股刺鼻的味道。地道很狭窄,还留有轨道,四周用粗壮的木桩支撑。从地道出口上到地面,看到的是平坦的草地和低矮的木屋,不远处就是萨拉热窝机场。
原标题: 弹痕累累的萨拉热窝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新闻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