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县龙港舥艚渔港码头渔民在卸货。苏巧将摄
随着9月16日休渔期结束,静谧的洞头鹿西码头回归往日的喧嚣。
连日来,从东海捕鱼归来的一艘艘渔船靠岸,渔民们忙着分类卸鱼。
但是,热闹的场面并没有给渔民们脸上带来多少喜悦。
“今年带鱼、鲳鱼等体形大的鱼类明显少了。”渔民林中民抱怨道,休渔期后几次出海,收获都不大,像带鱼,有一趟只捕了500多斤,墨鱼就更少。
抱怨的不止林中民一人。记者调查发现,9月份休渔后“第一网”遭遇缺鱼尴尬较为普遍。这不由得让人心生疑问,近年来温州捕鱼量呈现怎样的变化?未来温州是否真会“无鱼可捕”?市民的“菜篮子”是否会受影响?
渔民吐槽鱼数量减少个头也变小
“小鱿鱼、水龙鱼等小形鱼占了大部分,体形较大的鱼只有鮸鱼。”上周日下午,有着十几年捕鱼经历的洞头鹿西渔民李雄伟,正在给捕来的鱼分门别类装运。他说,前几年近海还能捕到不少大鱼,现在更多的是体形小的低质鱼。
“不仅个头在变小,数量也少了很多,往年一网全是白花花的鱼的场景难再现呀。”李雄伟叹气道。
“近海无鱼可捕,渔船只得越开越远。”瑞安牧海渔业合作社负责人蔡兰兴说,今年的产量相对去年同期减少了约30%,小鱼多,大鱼少,以往渔船开七八个小时能捕到不少鱼,现在要开十几个小时,甚至更远的地方才能捕到鱼,成本增加了不少。
“今年的鱼不好捕,带鱼、鲳鱼等体形大的经济鱼类明显少了。”来自苍南龙港舥艚渔港码头一位王姓渔民发出了同样的无奈声。他告诉记者,今年休渔过后他们几次出海,收获都不大。像鲳鱼,最多一趟只捕了300多斤,这在他捕鱼生涯中是最少的一次了,往年常见的带鱼,体形明显没以前这么大,产量也没有预期中的多。
“虾蟹”丰收反衬渔业资源衰退
鱼越捕越少,几乎是当前渔民的共同困惑,那么近年来温州捕鱼量呈现怎样的变化?
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传统的东海四大经济鱼类中,黄鱼、小黄鱼、墨鱼、鲳鱼早年就因滥捕数量锐减,就连繁殖能力最强的带鱼,近几年产量也在减。
从该局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带鱼从2009年的41612吨减少到2013年的31022吨,鲳鱼从27585吨锐减到12861吨,墨鱼从5170吨增加到5486吨,青占鱼从6834吨增加到15706吨,梭子蟹从4609增加到6202吨,梅童鱼(子梅鱼)从6582吨增加到7472吨,这几年连续投放鱼苗,小黄鱼从3266吨增加到6210吨。
据浙江省渔业经济统计资料显示分析,2010-2012年东海渔业资源中低值鱼虾蟹与经济鱼类的捕捞比例是7∶3;而在10年前,情况完全相反。一些老渔民说,正是因为东海里没鱼了,所以虾兵蟹将称霸王,产量节节上升,其中毛虾产量历史性突破10万吨。
“以前四大经济鱼曾占东海捕捞产量大头,现在形不成鱼汛。”蔡兰兴说,这几年海里的中下层鱼没得捕,只能“扫荡”上层廉价的青占鱼,所以这几年青占鱼的捕量明显上升。
蔡兰兴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鱼越捕越小和虾蟹产量增加其实也是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一个反面例证。
成本上升是否出去打渔越来越纠结
回忆起这些年来带鱼的锐减,有着15年捕鱼经历的苍南舥艚老渔民蔡建旺打开了话匣子。
“最气愤的是‘三无’渔船,为了能捕到更多的鱼,可谓不惜手段。如每到晚上,都开起刺眼的灯光,如同白昼,鱼有趋光性,一见到光,就会游来,鱼子鱼孙全部被捕上来了,如此过度捕捞,海里的东西没个十年八年恢复不过来。”蔡建旺说道,类似这样的偷捕在他从业中早已司空见惯。
“各个地方的休渔期时间不尽相同,比如温州休渔期还没结束,其他地方休渔期早就结束了,渔民一哄而来,我们不捕就被别人捕走了,一些外省来的双拖网渔船一下就把鱼兜走了。网越织越密,大鱼、小鱼甚至鱼卵都不放过。”瑞安渔民陈向东说,随着捕鱼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捕鱼的成本也越发高昂。他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他的船每出海一次,成本就要2万多元,其中一万多元是油费,另外的是人工费,现在一个小工的月薪就要五六千元,出去一趟没有多少利润,有时出去打渔不如进港休息。
“温州90%的渔船只能靠每年的柴油补贴来生活,不然都要亏本。”蔡兰兴说一艘250至300马力的渔船,年柴油补贴有40万元,听起来数额巨大,但一艘300马力的渔船造价高达二三百万元,相当一部分是贷款,扣除利息,捕鱼的各种成本,只能勉强生存。
捕鱼是渔民赖以生存的“手艺”,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匮乏,靠海吃海的渔民不少面临着生存难关。如何实现转产转业,成了当下渔民另一个关注的话题。
市民反映“菜篮子”拎得越来越重
与渔民大叹缺鱼的无奈相比,记者昨走访市区各大农贸市场发现,水产品种类并不缺。
市区兴文里农贸市场一家卖水产品的摊主告诉记者,鲳鱼进货渠道主要来自洞头和苍南,也有的来自温州菜篮子集团有限公司,鮸鱼和墨鱼主要来自舟山沈家门。水产品的进货渠道不是问题,关键是价格坚挺,像鲳鱼价格达到每斤40至50元,墨目每斤在14至20元,比前几年是涨了不少。
新城农贸市场一水产摊主认为,温州水产品供应很杂,有些人反而喜欢外地的鱼,比如本地墨鱼产量少,大量从外地进货,慢慢习惯了外地的口味,且外地鱼价格与本地相差无几,特别是带鱼,甚至还便宜些,不存在本地鱼好卖,外地鱼不好卖的情况。
“市场里的水产品除了本地外,还有来自舟山、山东、江苏、福建各地,从比例来看,以温州本地的货源为主。”市菜篮子集团水产品批发市场一位金姓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旦温州水产品市场出现某个品种短缺,就会引来各地供应商,不存在缺鱼卖的问题,关键还是价格。
鱼越捕越少,大多数市民最能感同身受的就是,近年来餐桌上常见的经济鱼类价格在上涨。在一片“涨声”中,黄鱼身价创下新高,墨鱼、鲳鱼等鱼类同比也在上涨,体形越大的涨幅越发明显,这些鱼越来越吃不起。
对话孔万荣(温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党组成员、副调研员)
问:如何看待休渔期后“缺鱼”的尴尬现象?
答:从近年来捕鱼的产量和种类来分析,呈现出“种类少、个体小”的特点,这种现象并不是温州特有,全国亦如此。这是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所致,其中和捕捞能力太强有很大关系,使得海洋生物资源衰退、海洋生物链失衡短时间内难以逆转。
减少捕捞能力,根本之策在于引导渔民转产转业。温州从事渔业生产多达7万多人。习惯了靠海吃海的渔民转产转业应该是市场行为,指望政府包干解决不现实,并且少数海岛渔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上多数渔民年纪大,除了捕鱼,缺乏必要的生存技能,要实现转产转业并非想象中的简单。
问:很多渔民担心未来会无鱼可捕,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外界盛传的“无鱼可捕”的说法不可取。近几年来温州捕获鱼类数量总体相对稳定,有些鱼资源不仅没有减少,相反产量还增加不少。如子梅鱼、小黄鱼、梭子蟹和青占鱼,这归功于连年来投放鱼苗进行增殖放流。
今年温州投放各类鱼苗34400万尾,数量居全省第二,这将极大丰富温州海域鱼类资源,现在我们正在就增殖放流区域,投放鱼苗的数量和种类作个全面的规划,使这项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问:对于渔民痛恨的偷捞或过度捕捞,作为主管部门有何应对之策?
答:除了致力于修复海洋生物链外,各地海洋与渔业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保护,如严格执行国家“双控”政策,限制渔船功率及捕捞量;加强对禁渔区、禁渔期的有效管理,其中打击“三无”船只是重中之重。
全市有3500多艘“三无”渔船,占了全省近三分之一,仅苍南一个县就达2000多艘,可见这项工作的艰巨性。温州一直在加大打击力度,近十年,全市渔船拆解,报废的总功率减少5万千瓦。相信,只要坚持严厉打击非法偷捕、切实增加鱼苗投放种类和数量,有效引导渔民转产转业,休渔期后无鱼可捕的尴尬很快会过去。
原标题: 休渔期后“第一网”遭遇缺鱼尴尬 鱼儿都去哪儿了?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联系电话:0576-88906060,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