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不论医生还是患者,康复的意识都非常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康复科主任刘遂心向《生命时报》记者表达了在美国访问两年间的感慨。在美国,急性心梗、心衰等患者一旦病情稳定,都会在医院康复中心进行3个月的运动康复。有些患者下了手术台,第二天就开始运动康复了,有些病情较重的患者,甚至背着小氧气瓶运动。“患者们都意识到,康复可以还原他们的社会属性,让他们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如果说治病是救命的过程,康复就是在保住生命的基础上提高生活质量。但国内很多人把出院当成治疗的句号,病后康复基本是个空白。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会长王捍峰指出,康复相当于医疗保健中的“尾”,非常关键,可惜现在却是患者和医疗行业的短板。
刚被“扶正”的康复医疗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综合康复科主任桑德春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我国人口众多,老龄化现象相对严重,康复医疗的需求庞大。第七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大会主席李建军教授指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占到总人口的10%,另有8500万残疾人和2.7亿慢性病患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表示,截至2013年,我国失能老人已达3750万。如此庞大的人群正处于生活质量极低的状态,与不久前才刚被“扶正”的康复医疗现状极不匹配。
“我国康复医疗起步很晚,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提出发展需求,形成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为一体的医学模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康复中心主任医师王茂斌向《生命时报》记者介绍,直到1996年,原卫生部才正式规范了“康复医学”的定义:它的目的不是治愈疾病,而是让病残个体得到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复,其手段以主动性康复训练为主,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康复医学作为临床学科,其地位的明确,是近几年的事。”
由于发展较晚,我国的康复医疗机构和床位供不应求。我国约有3000余家综合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仅占全国综合医院总数的24.6%,其中仅一半设有康复病区;各类康复医院338所,康复编制床位仅占全国卫生机构床位总数的1.18%。以上海为例,每60个需要康复的病人中,只有1人能住院接受康复治疗。北京目前康复床位为1000张左右,与2015年达到5000张的目标相差甚远。有患者甚至表示,“都说春运火车票难买,可等康复床位比春运买票难多了!”
庞大需求带火市场
随着康复需求不断膨胀,康复医疗市场也逐渐活跃。自2009年起,北京市卫生局开始将部分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以分流其他医院的康复后期患者,缓解“一床难求”的难题。小汤山医院更名为“小汤山康复医院”,定位为以康复为主的三甲医院,并计划新增设有1000张床位的康复大楼。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监测中心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医院康复科门急诊达1687万次,较2010年增加了231万次,同比增幅达15.87%。
王茂斌指出,康复医学不仅仅是综合医院的责任,除非是危重病人,患者不可能,也不应该在综合医院久住。急性临床康复期后的患者应该尽快转移到二级医院、康复中心、护理之家、社区、家庭等单位进行下一步的康复。然而这之间如何衔接、康复机构的人员是否有足够资质,都是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各级医院都要有不同的定位: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主要以急性期病人的早期介入治疗为主,病情稳定后应及时下转;康复医院承接从大医院转来的病人,提供全方位专业康复服务;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则为恢复期病人提供持续康复治疗。
公立医院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民营康复专科医院便开始积极投入运营,尤其注重老年康复医疗。外资也看好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康复市场,与国内机构合资创办康复医院。2006年,成都市首家由原卫生部批准的中外合资康复医院投入运营,随后,天津、温州、海口等地的合作项目也纷纷落成;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与我国相继成功签署了国际康复医院项目,香港也与内地合作在大连等地创办了合资康复医院。
康复人才和器械跟不上
虽然发展势头红火,但其中也存在盲目投资的问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副主任钮文异认为,我国康复医疗市场的发展应该摸清市场需求的变化,逐步加大投入。如果不具备相应的资历和实力就投入,既不能获得相应回报,还会扰乱市场。
专业人才的缺乏也阻碍了康复医学的发展。据中国康复医学会2009年统计,全国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仅为1.4万人,平均每10万人才能配备1名,而在美国、欧洲、加拿大,每10万人可配备60名。在王茂斌看来,由于我国缺少康复医师的正式认证,从事“康复”的人鱼龙混杂。“一个合格的康复医师,应该经过大学本科教育后,还要经过‘3+X’的毕业后教育,再经过统一认证才能上岗。”
国内康复机构配套的医疗器械也不能跟上需求。以轮椅为例,发达国家已有近百年工业化生产的历史,我国则刚刚起步,基础相对薄弱。我国研发技术的投入也不够,缺少专业人才。大多设计人员出身工程类专业,没有医学背景,在设计中容易忽略医学康复方面的考量。另外,国内仅少数医院有患者体验反馈,数据不多,不利于为企业改进和研发提供第一手资料。政策扶持、消费者理念等外因也制约研发和销售。
几大问题亟需解决
尽管目前国内康复医疗市场存在种种问题,但专家仍看好今后的发展。但以下几方面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深化医改。北京医管局医疗护理处处长陈静指出,要想解决康复医疗发展的问题还需深化医改,从政策上鼓励医院开展延续护理服务。2012年3月,原卫生部医政司首次召开全国康复医疗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十二五”期间康复医疗管理与发展,指出康复医学的建设和发展要纳入医改的大盘子。国家对康复医疗的逐渐重视,将促进行业的发展。
培养人才。桑德春认为,康复医疗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应在更多医学院校开设康复课程,逐渐规范康复人才准入标准,实行行业化管理。同时,要鼓励其他学科医生参与到康复治疗中,以便在短时间内弥补康复人才的短缺。“虽然康复治疗目前尚未完全纳入医保范围,但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如北京市医保已包含大多数康复项目。很多康复治疗可转入社区。”钮文异表示,留住人才也很重要,应调研康复医生收入,按劳取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
利用新技术。通讯手段的变革也为康复医疗的发展助力。陈静建议,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及方法提供服务,如电话、微信、专科门诊等。此外,要了解不同患者的护理需求,有助于医护更好地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比如分清不同科室患者的特点,普通外科、肿瘤科患者手术率较高,所以对管路、伤口护理有需求;骨科患者“伤筋动骨一百天”,即使出院还需要长时间的康复期,因此对康复指导的需求最大。
加快康复器械发展。中国康复器具协会轮椅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以昌建议,对企业而言,首先要提高产品质量,不能停留在低质低价的生产模式上,而要苦练内功,努力进行质量升级。其次要开拓产品领域,根据目前市场上针对医院和康复机构的特殊需要,及时研发新产品,并实现产品的智能化和定制化,确保更舒适、安全、人性化。
原标题: 我国康复医疗基本是空白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联系电话:0576-88906060,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